最近,南京盒马销售的即食绿心猕猴桃被曝膨大剂氯吡脲超标,引发热议。很多人不禁发问:食物里的膨大剂超标,真的会致癌吗?
膨大剂,专业上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像氯吡脲、赤霉酸 、氯化胆碱等都较为常见。它们能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提高坐果率,让果实个头更大。对农民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要是使用不当或超标,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
先看看膨大剂超标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从短期来看,它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让人出现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长期摄入的话,危害更为严重。作为外源激素,它会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平衡。儿童性早熟、成人月经紊乱,甚至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问题,都可能与之相关 。更糟糕的是,现实中膨大剂常常和催熟剂、农药一起使用,多种化学残留的毒性叠加,产生的危害远超想象 。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膨大剂超标一定会直接致癌,但从干扰内分泌、损伤器官等危害来看,长期积累下,增加患癌风险并非危言耸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辨别食物是否使用了过量膨大剂。比如,猕猴桃如果切开后果肉松散、颜色不均,西瓜籽发白、果肉空心(正常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褐色 ),这些都可能是使用了过量膨大剂。另外,过量使用膨大剂的水果为了快速上市,成熟度往往不足。像草莓,过量使用膨大剂后个头超大,外表有不规则凸起,颜色青红分明,还能轻易掰开,多为空心;西瓜则容易长成畸形,两头不对称,中间凹陷,头尾膨大 。摸起来,膨大剂超标的草莓泛青部分硬,发红部分特别软,西瓜也没有正常西瓜光滑。尝起来,味道寡淡,缺少水果应有的自然清香。
为了减少膨大剂超标的风险,我们在购买食物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像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这些地方的食品通常有更严格的质量把控。如果条件允许,不妨选择有机食品,虽然价格可能高一些,但没有化学农药和膨大剂残留,吃得更安心。在清洗果蔬时,用流动的清水多冲洗几遍,也可以适当浸泡,能去除部分残留。
膨大剂并非洪水猛兽,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它能助力农业增产。但一旦超标使用,健康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大家务必重视起来,在享受食物美味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