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国兴家”中续写茶马人生
周安勇
《姜氏族谱》载,姜氏七世祖圻润生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四月,于清乾隆中期携三子姜琦及孙姜荣华,由洪雅县止戈街莲花坝来到荥经,始以铸银为业,因守诚信、善经营,资本渐有积累,在清嘉庆时期即经营茶叶。
姜家大院(王晶 摄)
姜氏由洪雅来到荥经
姜氏“始以铸银为业”,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有着极大的关系,那就是清政府在与瞻对、大小金川战役中投放了大量白银。
瞻对是四川西部的一块藏族聚居地,其居民甚勇悍,常抢劫骚扰地方、行旅,甚至公然劫掠清政府驻防台站,威胁到打箭炉及藏路安全。为稳固藏路,保障川藏贸易线的畅通,清乾隆十年(1745)二月,清政府决定进剿瞻对,并预拨白银一万两,在雅安、荥经、清溪三县购买米粮13000石,运储打箭炉(今康定)。
战争是牵涉面甚广,耗费巨大的事情。进剿瞻对,从出兵之日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的9个月时间里,清政府共花费白银一百万余两。
清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大金川土司攻明正土司所属之鲁密、章谷,威胁到打箭炉的安全。为了安定西藏,保护打箭炉和川藏茶道,清政府于当年九月发动大金川战役。这次战役用时3年,花费白银二千万两以上。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政府发动了大小金川战役。这场战役历时5年,花费甚巨。通往大小金川的军事供给线,先后形成5条线路。成都至桃关为西路;成都经荥经、汉源至打箭炉为南路;成都至杂谷脑为北路;成都经雅安县城至穆坪为中路;成都至桃关,经桃关出口分路至杂谷脑,经杂谷脑出口新路,称为新西路。
南路、中路都需过雅安境。在这些军事供给线上,一般每15公里设置一个台站,荥经的鹿角坝是南路的重要粮台之一。台站建设及以军米为主的海量物资的采购、运输均用白银支付。据陈志刚《明清川藏茶道的市场与社会》书中统计,南路、中路仅军粮运送脚价的白银投放量,就达480多万两。
白银的投放量如此之大,流通在市场中的白银,需要分割、重铸,这就直接刺激了雅州府银铺的发展。荥经县的银铺也多,银匠大多来自下游地区的洪雅县,姜氏则是其中的代表。
看准商机成功转型
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前,荥经经营茶叶以陕商为主。之后,荥经本地茶商实力增加,龚瑞斋、陈天锡、洪裕3家实力最强。咸同之乱,川藏茶叶贸易走向低谷。荥经茶商因为积压货物、拖欠引税,或破产或逃亡或改行,辉煌不再。低迷的行情意味着新的商机,但能否抓住这种机遇,却是需要胆识和智慧的。
姜家在清嘉庆时期即经营茶叶,但真正让姜家在茶界中异军突起的,是其十一世祖姜先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姜先兆30岁,掌管银铺家政,此时蓝大顺、李永忠农民起义军和石达开太平天国军相继进入雅州,荥经县的富户大多亡路而去。有胆识的姜先兆选择坚守,带领团练御敌于城外。事后,荥经县知县向朝廷上报,为其申请了“尽先都司并赏戴蓝翎”的奖赏。这是正四品官衔,是很高层次的荣誉。但姜先兆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虚名。
这时,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专营输藏茶叶贸易。
专营茶业,并非易举之事。同治初年,川藏茶叶市场供需波动大,茶路也不算畅通,行情时好时坏,生意时起时落。姜先兆充任荥经县茶商首领,既欠官方的茶引税课,又负西藏商人的债务,在如此大的资金借贷压力下,旁人都担心他的茶叶生意能否继续。姜先兆镇静处理,依照家人的能力和个性特点,组织兄弟子侄们分工合作,或负责从嘉定府(今乐山)采买茶叶,或负责在荥经加工茶叶,或负责转运茶包,或负责在打箭炉出售。
凭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精良的制茶技艺,姜家的茶叶生意逐渐走上正轨,不仅几年间把欠债还清,还有了盈余。数年之后,姜家经营的华兴茶店成为“南州冠冕”的富商大贾。
西藏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年年购买姜家的砖茶,并共同颁制了“仁真杜吉”(意为“佛坐莲花台”)铜版相赠。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姜家不断置业,扩大生产,先是买下“徐土司”大院作架房。清同治末年(1874),姜先兆按生产需求对姜家大院进行改造,于清光绪元年(1875)秋天完工,形成了“七星抱月”的格局,并将华兴号更名为“裕兴茶店”。
民国四年(1915),裕兴茶店更名公兴茶店,家族分支也各自发展,先后创办了又兴、蔚新生、鸿兴、全安隆、全安成、全安同等茶号,1953年公私合营,姜家和边茶的缘分中断。
新添“姜家藏茶”匾额
现在的姜家大院内又新添了一道“姜家藏茶”匾额,是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先生所书。藏茶就是过去所说的边茶。之所以称为藏茶,是因为历史上,雅安所产的茶叶主要供应藏族同胞饮用,产销直接,以“藏茶”谓之,很是了然。
如今,姜氏茶业又重新辉煌,而点燃这一辉煌之炬的,是姜家第十五代传承人万姜红。
万姜红生于荥经,从小就在茶山上长大、茶包堆里玩耍,万姜红对茶充满了感情,加之耳濡目染祖辈、父辈的制茶技艺,心中潜移默化地埋下了将姜家制茶技艺传承下去的种子。2003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作,并开始学习制茶、评茶,多次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国家二级评茶师”“评茶教师”等资格证。
2015年,万姜红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最具雅安特色的藏茶成为其首选,并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姜氏古茶”。通过大数据分析,她找到了属于姜氏古茶独特的属性和品牌定位。采自荥经的高山有机茶,经全发酵,富含茶多酚和茶多糖,对人体无刺激,更健康。“品最好的古茶,做茶中的茅台。”成为她的目标。
在2020年的拉萨“雪顿节”上,万姜红展示了祖上留传下来“仁真杜吉”的标识图形,引起了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的注意,并推断布达拉宫的地宫中可能还有“仁真杜吉”茶,在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的积极寻找下,2021年4月10日,上百年的“仁真杜吉”茶在布达拉宫举行的“见证历史 携手共进——非遗藏茶姜氏古茶‘仁真杜吉’寻根交流会”上惊现于世,再次与世人见面。
追溯姜氏茶业厚重的历史肌理和文化根基,讲好姜氏茶业的故事,做好姜氏古茶的文化传承,一路走来,万姜红怀着感恩的心,在“裕国兴家”信念中,铸造她的茶马人生。
魏学峰为姜氏题写的“姜家藏茶”匾额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安勇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