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从北京地铁10号线纪家庙站D口出来,向西而行,沿途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纪家庙双创产业园、花乡青旅科创园、10号线创意公园三大“青创”园区。在北京市丰台区,一个以地铁“黄金环线”10号线为纽带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正强势崛起。
丰台区积极打造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加快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政务服务、资金扶持、场景赋能、人才保障等多方面措施,打造站城融合创新生态圈,推动创新创业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
整合资源打造青年创业核心区
近年来,玉泉营街道通过“城市更新+产业焕新”双轮驱动,整合纪家庙双创产业园、10号线创意公园、花乡青旅科创园、纪家庙159号、天恒体育文化园等多个园区,释放超2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统筹建设北京10号线“青创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
作为京雄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北京10号线“青创村”在纪家庙村落地成长,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社群生态。作为北京最繁忙的地铁线路之一,10号线连接草桥站的R1线与雄安新区实现轨道交通直联,形成产业协同廊道;同时又串联起中关村、丽泽和国贸,助力京雄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为京雄两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
在资源整合方面,玉泉营街道积极联动“青创村”入驻企业谷仓智能硬件孵化器,建设特色政务服务“先丰港”,形成企业与街道的“双向赋能”。在玉泉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先丰港”服务站,推进一港多站建设,铺设政务服务网络,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体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协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房租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为“青创村”的创新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青创村”,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同时,为服务民营科技企业成长,这里还落地了北京市首个专为民营企业设立的科技创新平台——北京民营企业科技
玉泉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越表示:“结合街道自身空间资源、场景需求和产业生态,因地制宜建设站城融合创新生态圈,精准对接科技、资金、文化等资源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今年前4个月,玉泉营街道净增企业1692户,留区税收同比增长24.3%。
“一村多园”开放链接协同共生
“这是我们在国内头部钢铁企业落地的一款国际首创产品,机器替代人进行作业,消除传统冶金的重大安全隐患。”北京瓦特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崔静介绍钢包热修无人化机器人集群的应用情况。瓦特曼是一家聚焦以“AI+机器人”应用赋能国家基础工业产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出多款拳头级明星产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是因为瓦特曼所在的纪家庙双创产业园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让企业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拓展。”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由上世纪80年代旧厂房改造而成,功能配套体系涵盖办公、生活、文化、交通、产业孵化等多个维度,园内成立“新动丰台”赋能中心,为企业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以“工业遗存+现代LOFT”为特色,吸引企业入驻超100家,其中瞪羚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花乡青旅科创园、10号线创意公园两个园区也都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花乡青旅科创园采用“双基金+智慧园区”模式运营,“产业园建设基金”聚焦城市更新、不良资产盘活及城市产业园建设。“产业创投基金”主要投资国内领先产业基金、创新科技企业、契合地区产业方向的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及极具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此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已吸引小米谷仓智能硬件孵化器、北京慧储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优秀企业入驻。
“一村多园”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形成了全域创新的良好生态系统。比如,纪家庙双创产业园以“全要素孵化+全周期培育”为核心运营理念,专注扶持初创及成长型企业;10号线创意公园聚焦成熟期企业定制化需求,打造专业化产业承载平台;花乡青旅科创园依托谷仓智能硬件孵化器行业领先优势,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形成梯度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服务矩阵。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