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知青岁月:当年送人的亲生骨肉,他夫妻俩现在到底该不该相认

这段令人心痛的往事是成都老知青刘军师傅讲述的,当年在滇西潞西农场当工人期间,他和女同学黄小娟相爱了,在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偷尝了禁果,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成了他和他妻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有关刘军师傅和黄小娟大姐的支边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据刘军回忆,他是1971年的春天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成都的。当时的成都乍暖还寒,温暖中还带着几分寒意,十七岁的刘军和黄小娟背着行囊,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了开往云南的火车。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潞西农场,支援边疆建设。那时的潞西农场隶属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对于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兵团生活可是他们的美好向往和憧憬,他们的心早就飞到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火车一路向南,穿越崇山峻岭,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陌生而新奇。刘军和黄小梅坐在车厢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山峦和田野,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生活,但青春的热血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列车到达云南境内的广通车站后,大家又换乘解放牌敞篷大卡车继续前行,昼行夜宿一路风尘,又历时六天六夜,他们总算到达了目的地—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潞西县,刘军和黄小梅他们被分在了潞西农场,当时的潞西农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图片来源网络

到达潞西农场后,现实很快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菜里几乎见不到一个油花,一个月能吃一顿肉就不错了。好在黄小娟和她的好同学刘军分在了同一个连队(分场小队),彼此间也好相互照应。

经过短暂的训练和学习,刘军他们就投入到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当时他们连队的任务是砍树烧荒修建梯田,挖树穴栽种橡胶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顶着烈日在山间劳作,劳动量之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和承受能力。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军和黄小娟互相扶持,彼此照应。刘军总是默默地帮黄小娟多分担一些重活,自己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偷偷送给黄小娟一些,在她生病时也会细心照顾,送药送关心。黄小娟也会在刘军想家时,陪他说说话解解闷。他俩在学校时关系就特别好,来到遥远的云南边疆,两个人更需要相互关爱和帮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的感情也在这艰苦的岁月中悄然滋长。老话说日久生情,黄小娟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淳朴善良的刘军。刘军看着黄小娟从一个娇弱的城市女孩,慢慢变得坚强起来,他心中也满是疼惜与爱意。在那个含蓄的年代,当时连队又不允许谈恋爱,他们的爱情只能偷偷地萌芽,在劳作的间隙,在夜晚的星光下,用眼神和简单的话语传递着彼此的心意。

后来上级撤销了连队的兵团建制,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工人,农场不像兵团要求那么严格,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已经不受约束了,刘军和黄小娟的地下恋情也就渐渐浮出了水面。

时间一晃就到了1978年,青春的冲动让刘军和黄小娟在还没结婚的情况下偷尝了禁果。不久后,黄小梅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意外的消息让两人既惊喜又担忧,在当时的环境下,未婚先孕是遭人病垢的。然而,还没等他们想好该如何面对,1979年初,农场里开始流传知青可能要回城的小道消息。刘军和黄小娟只好暂缓结婚的计划,每天都在忐忑中静观其变,盼望着能早日回到家乡成都。

那年3月初,国家正式下发了知青可以返回原籍的消息。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小娟分娩了,生下一个白胖的男孩。看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刘军和黄小娟满心欢喜,但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却让他们陷入了绝望。他们担心带着孩子回成都不好落户,未来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会成为难题,最关键的是他俩没领结婚证,这个孩子属于私生子。在农场工友的建议下,经过痛苦的挣扎,刘军和黄小娟最终同意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送给了农场一对没生育孩子的夫妇抚养,并签下了永不反悔的承诺书。签完字的那一刻,黄小娟泣不成声,刘军紧紧地抱着她,心中满是愧疚和难过,两人抱头痛哭。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4月末,刘军和黄小娟办理好了返城手续,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了成都。回到家乡后,两人的工作很快得到了安置。在家人和朋友的祝福下,他俩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两人互谅互让,日子过得倒也和睦温馨,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时常会想起遗弃在滇西的亲生骨肉,心里就特别难受。后来,他们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生活的重心渐渐转移到了女儿身上,滇西的那段往事和那个被遗弃的儿子,也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忘。

退休后,刘军和黄小娟的生活变得悠闲起来。每当夜深人静,那些被尘封的记忆总会不经意地涌上心头。对儿子的思念如潮水般难以抑制,他们决定再次回到滇西,去看看那个让他们牵挂了多年的孩子。

再次踏上滇西的土地,一切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找到了儿子的养父母家,孩子的养父母热情地接待了他俩。从养父母口中得知,他们的儿子在潞西(芒市)城里当了老师,早已结婚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刘军和黄小娟听着,心中既欣慰又酸涩。为了不打扰儿子的生活,他们没有去城里看望儿子,只在孩子养母家要了一张儿子小时候的照片和儿子的结婚照,就匆匆返回了成都。看着照片上儿子天真可爱的模样,夫妻俩相拥而泣,知道儿子生活得好,他们的心也稍稍宽慰了一些。

今年春天,刘军和黄小娟又一次回到了芒市。这一次,他们见到了已经中年的亲生儿子。站在远处,看着儿子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他们的心中就如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感受。可还没等他们和孩子说话,孩子的养母就赶来了,说出了心中的担忧。养母说她老伴刚去世不久,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她希望刘军夫妻俩能够信守当年的诺言,不要和孩子相认,不要打乱她家的生活。因为这些年来,养子早就怀疑过自己的身世,她害怕失去这个承载了她全部希望和爱的养子。

刘军和黄小娟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一方面是自己当年签下的永不反悔的承诺,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亲骨肉,是他们血脉相连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他们看着孩子养母苍老的面容,听着她恳切的请求,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在潞西(芒市)的那几天,刘军和黄小娟常常彻夜难眠。他们回忆着当年在农场的点点滴滴,回忆着送走儿子时的锥心之痛,也想象着儿子现在的生活。如果相认,会不会给儿子带来困扰?会不会伤害到养育他长大的养母?但如果不相认,这份迟到了几十年的亲情,难道就要这样永远埋藏在心底吗?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兵团知青岁月的长河中,像刘军和黄小娟这样的经历或许只是千千万万知青故事中的一个缩影。那些在特殊年代里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被命运捉弄的亲情与爱情,都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如今的刘军和黄小娟,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夫妻俩到底该不该和亲生儿子相认呢?欢迎朋友们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刘军师傅真情讲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