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个国家,总让人有种"扶不起的阿斗"的无奈感。作为中东地区的老牌强国,坐拥石油资源与战略要冲,本应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却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就在巴基斯坦用中国制造的PL - 15E导弹击落印度战机的次日,伊朗竟然与印度签署了《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议》。在印巴冲突火药味正浓的时候,伊朗这种急不可耐的站队行为,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让人不禁感叹,伊朗的外交决策似乎有些过于草率,关键是还站了个错的。让人对其战略眼光和判断能力“叹为观止”。
签署协议的前三天,最高领袖顾问沙姆哈尼突然松口,承诺永不发展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将铀浓缩浓度压到3.67%并接受全面核查。要知道,2015年伊核协议还允许伊朗保留5%浓缩铀和6104台离心机,如今伊朗却自砍身价,不仅浓缩铀浓度降低,离心机数量也仅保留5000台。这样大幅度的让步,连美国谈判代表都始料未及。曾经,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高调宣称“浓缩铀浓度已达60%”,那种强硬的态度与如今近乎“躺平”的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朗就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经济领域的溃败更是触目惊心。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伊朗GDP从2010年的6290亿美元缩水至2023年的4015亿,里亚尔在黑市上贬值到1美元可兑110万的惊人水平。更让人痛心的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革命卫队旗下企业,不仅不用纳税,还能享受垄断特权,将走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把国家战略产业当成了自家的家族买卖,完全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伊朗经济在他们的折腾下,已经千疮百孔。
政治腐败的毒瘤早已深入伊朗的骨髓。2024年底曝光的“卡尼叛国案”,堪称情报界的“9级地震”。革命卫队圣城旅二把手竟然在十年间向美以出卖机密,导致苏莱曼尼遇刺、核专家接连殒命,甚至哈马斯指挥官行踪泄露。这种核心权力圈层的崩塌,对伊朗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伊朗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也让人捉摸不透。莱希政府苦心经营“向东看”战略,刚与中国签下4000亿美元合作协议,转头就指责中方“投资不力”;前脚与沙特达成历史性和解,后脚就向印度递投名状。新总统佩泽希齐扬上台后,政策转向速度堪比川剧变脸,从拥抱中俄到跪求美国。这种做法,不仅让伊朗在国际上的信誉大打折扣,也让其失去了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
深究其原因,伊朗的病灶在于权力结构的先天畸形。教士集团、革命卫队与民选政府三足鼎立,却演变成了互相掣肘的“三头怪物”。革命卫队掌控着国家70%的GDP却不用缴税,最高领袖的教令可以随时推翻议会决议,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任何改革都难以推进,最终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玩物。2013年鲁哈尼政府推动的现代化改革,就因为保守势力的反扑而失败,伊朗错失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伊朗还错失了许多历史机遇。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经济奇迹时,伊朗选择闭关锁国;当阿拉伯国家拥抱科技革命时,它沉迷于输出革命。如今美国霸权出现裂痕,本是伊朗借势破局的好机会,却因内部的糜烂而不得不饮鸩止渴。伊朗就像一个在赌桌上押错所有筹码的赌徒,总是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
站在中国人的视角,伊朗的困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再辉煌的文明也会凋零;丧失独立自主的外交定力,再有利的形势也会逆转。
伊朗这个古老文明正用血泪诠释着国运兴衰的真谛——国运从来不在他人施舍,而在自身革新。或许正如波斯诗人鲁米所说:“你找寻的宝藏,其实就在自己脚下。”只是,深陷泥潭的伊朗,何时才能读懂这句箴言,实现自我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