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指唐高宗李治时期,大唐军队消灭百济、高句丽的战争。
从广义上来看,唐灭高句丽之战始于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统兵十余万攻打高句丽,持续至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句丽国王,完成对高句丽灭国之战。
太宗、高宗父子两代人历经二十余年,五次大规模战役,才得以消灭高句丽。
此后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东北及朝鲜半岛原高句丽和百济地盘,重塑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央王朝得以在此后一千多年时间里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中央王朝与高句丽的恩怨由来已久
在历史上,中央王朝与高句丽的政治恩怨由来已久,早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军队消灭了统治朝鲜半岛的卫氏朝鲜,设立郡县,首次实现中央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直接统治。
高句丽最早由西汉将领,扶余人朱蒙于前37年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扶持的部落政权。
东汉末期,皇权衰微,中央帝国全面战略收缩,高句丽在这一时期逐渐壮大,但始终被曹魏政权和辽东公孙家族压制,未能有进一步发展。
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在北方的统治陷入权力真空,高句丽才有了发展空间。
在此后百年时间里,高句丽不断鲸吞蚕食,将朝鲜半岛北部、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统治。
到南北朝后期,高句丽已成为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抵辽河,北达辉发河(松花江支流)、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强大帝国。
590年左右,隋文帝杨坚结束400年乱世,建立大隋帝国。东北亚政治格局由原来多极势力均衡再次回到以中央王朝为主导的一元化格局。
而隋文帝也立志于重塑秦汉帝国的辉煌,布国威于四方。当然,高句丽是不愿见到一个强大的中央王朝存在。
这样一来,中央朝贡体系与高句丽谋求区域霸权产生矛盾。
598年,隋文帝派遣三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但在辽东地区遇到夏秋雨季和泥泞道路,而未能有所进展,最终不了了之。
隋炀帝杨广上台后,继续执行积极扩张策略,从61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三次亲征高句丽,共有一百多万隋军将士开赴辽东前线,结果皆遭遇惨败,大量隋人士兵和农夫被掠夺。
同时,杨广的极度残暴统治导致国内豪强割据,大量农民起义,隋朝统治彻底崩溃。
此后,发端于晋阳的唐国公李渊起兵,八年时间里消灭各大割据势力,结束隋末分裂大乱,建立大唐,实现统一。
高句丽君主高建武派使者朝贡于唐朝,唐初社会百废待兴,在北部又面临东突厥的巨大战略威胁,遂接受高句丽朝贡,东北地区局势有所缓和。
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维持较为和平稳定的关系。
直到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高建武,对内独专国政,对外意图统治朝鲜半岛,遂出兵进攻大唐附属国新罗,阻断其朝贡通道。
为防止唐朝在后方牵制,遣使前往漠北联合薛延陀汗国抗衡唐朝。
643年,新罗国王派使者向长安求救,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解决东突厥威胁,更是不愿意见到东北地区出现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威胁帝国天下共主地位。
因此,李世民面对小动作不断的高句丽,决定出手干预。
644年,李世民率十余万大军水陆并进直驱辽东,攻克十座城,占领辽东大片土地,647年、648年,李世民两次派兵攻打高句丽。
这三次战争虽有斩获,但也只是战术性胜利,主力未能立足,最终铩羽而归。高句丽仍控制辽东和朝鲜半岛,李世民没能实现灭国的战略目标,于649年抱憾离世。
而高句丽能够与隋唐两大帝国、四代国君对抗半个世纪概因三大优势。
一是辽水、鸭绿江以及茂密原始森林构成天然地理屏障。
二是东北严寒气候,以及数千里补给线的后勤压力极大限制中原士兵的行动。
三是高句丽将士具有极强的韧性和战斗力,其城池又多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其防御抗压能力远超中原王朝预料,所以能僵持良久。
不过唐军仍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给予其精锐部队毁灭性打击,再加上高句丽粮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
因此高句丽问题留到唐高宗李治这里已是迫在眉睫。
唐灭百济,剪除高句丽羽翼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再次遣使向唐求救。
高句丽虽然国力大不如前,但仍然是辽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不仅占有今朝鲜的全境,韩国的三分之一,还占据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而新罗和百济仅各占据韩国的三分之一。
唐高宗李治虽被后世戏谑为“耙耳朵”或是武则天的背景板,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他对外积极扩张,对内继续执行贞观之政,素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对于祖上几代人未解决的高句丽问题,李治吸取前朝教训,采取化整为零,以最小的成本消耗其国力的策略。
655年五月,李治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出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余人,焚烧敌军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658年六月,程名振与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攻克赤烽镇(今辽宁抚顺市东),斩首四百余级,659年,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
高句丽比拼国力耗不过大唐,转而唆使百济全力攻打新罗,以解决战略上的后顾之忧。
经过数年的疲扰战术,高句丽已无力与大唐抗衡,李治利用百济攻新罗的契机,决定收网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
高句丽之战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灭百济,断高句丽臂膀,然后集中兵力发起灭国之战,攻破高句丽。
660年,李治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十万军队以及新罗军队共同伐百济。
百济倾国来战,无异于螳臂当车,唐军斩杀一万多人,攻灭百济都城,百济王义慈携家眷向唐军投降。百济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全部归唐朝统治。
当年十二月,唐军大将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唐军多次作战胜利,斩杀数万人。
苏定方于661年七月包围平壤城,围城两个月后因遭遇大雪,被迫解围返回辽东境内。
此时百济残余势力趁大唐主力撤回,联合倭国(日本)反攻大唐驻军。驻百济的唐军将领刘仁愿、刘仁轨奋勇反击,夺取多个城寨,杀死敌人一万多人。
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与前来援助的日本军队展开激战,先后四次击败日军,焚烧日军战船四百艘,史称“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百济全境被平定,再无反抗能力。
百济的灭亡使高句丽失去一个重要军事盟友,不仅独自面对辽东方向军事压力,其侧翼也完全暴露在唐朝的直接攻击下,唐朝对高句丽形成战略绝对压制。
灭国之战,高句丽之后再无“高句丽”,东北亚政治格局重塑
666年,高句丽独裁者泉盖苏文病死,长子泉男生继任。
泉盖苏文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一位极其强硬的军事独裁者,靠弑君上位。史载:
“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泉盖苏文离世后,高句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泉男建推翻其兄长,趁机取得政权。而泉男生逃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区内)据守,不得不低三下四派使者向大唐求助。
高句丽嚣张近一个世纪,如今也只能夹起尾巴,摇尾乞怜。
李治看准这是消灭高句丽的绝佳时机,于666年六月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征讨高句丽。
九月唐军大破高句丽军,李治任命泉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此举意在敲打高句丽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
十二月,李治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听他调遣,名将薛仁贵也参与这场战争,唐军这边猛将如云。
高句丽派遣十五万大军开赴辽东,还调来数万靺鞨兵据守南苏城(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
高句丽意识到此为生死存亡之战,几乎押上所有精锐家底,决心把唐军挡在鸭绿江外。
667年,唐与高句丽在辽水一带展开决战,李勣先发制人,率先攻占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随后与契苾何力会师,与高句丽主力开战。
大唐军队士气旺盛,斩首一万多级,一鼓作气拿下十六座城池,泉男建以为唐军守城力量分散薄弱,派兵袭击高侃、庞同善在新城的营地。
高侃初战不利,幸有薛仁贵率唐军从侧翼杀出,斩杀敌军五万余人,并与泉男生军会合。
此后,薛仁贵继续扩大战果,于668年二月率三千精锐北上大破高句丽军,杀获一万多人,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
泉男建派兵五万前来救援,但刚过鸭绿江就被李勣截击,在留下三万多具尸体后狼狈退缩。
至此,高句丽在辽东的地盘已尽数落于唐军,精锐主力几乎被全歼。唐军这边则胜利会师,把前线推进至鸭绿江。
此后,唐军过江追敌,如摧枯拉朽般扫平诸城池,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者逃跑,或者投降。
契苾何力、李勣先后率唐军主力进至平壤城下,包围平壤一个多月,高句丽傀儡国王高藏知大势已去,派泉男产率98人,表示持白幡投降。
但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击败。
此时的高句丽守军军心涣散,泉男生安插在平壤宫内的僧人信诚秘密派人联络唐军打开城门。
唐军顺利入城,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至此高句丽在大唐数十年攻击下灭亡。
此后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之,高句丽从此成为大唐领土的一部分。
战争评价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唐朝乃至历朝历代极为艰难的灭国战争。
高句丽自西汉元帝时期(前37)立国,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时期灭亡,存续705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强悍的国家。
高句丽政权不仅拥有一支强大而英勇善战的军队,而且装备精良,防御手段完备,故能与中原王朝周旋数百年。
然而遇到战斗力更为强大的唐军,只能接受被灭国的命运。
而唐朝的军事打击给朝鲜半岛带来巨大灾难,高句丽大量城邑、村庄毁于战火,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平民大量死亡,四处奔散,田园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直接伤及根本,从此这里再也没能出现能与中央王朝抗衡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