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评价罗荣桓道:“用了一个罗荣桓,山东这盘棋就活了;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这盘棋就活了。”可是对中国革命作用如此之大的罗荣桓,为何长期居东北解放军的副职?
罗荣桓是1939年3月,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去的山东。1943年3月,他已是山东党政军的绝对一把手,身兼山东军区司令、政委,115师政委、代师长山东分局书记等数项要职。
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不是罗荣桓一人之功,但他绝对是功劳最大、最关键的领导人物。抗战结束时,山东根据地的各方面实力,位列我党领导的7大根据地之首。其余6大根据地分别是陕甘宁、晋察冀、华中、晋冀鲁豫、晋绥和华南。
山东根据地是7大根据地中最特殊的一个,它是唯一以省为核心建立起的根据地;其余6大根据地都是在多省交界处成立和发展起来的。
山东根据地以山东(津浦线以东)为主,兼有河北南部沿海地区和江苏东北沿海地区。山东根据地的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是7大根据地最高的,127个县、12.5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800万。虽说其他根据地的控制面积和人口比山东多,但山东根据地十分紧凑,各区联系也相当便利,管理起来成本更小,能调用的人力物力也更多。
而且山东根据地物产丰富,如粮食、木材、、黄金产量、钢铁产量和煤炭等,这些都是支撑我军快速发展装备的重要保障。
战争年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军队,山东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就27万,比不过晋察冀、华中、晋冀鲁豫——依次是32万、30万、30万,但是在主力、地方、民兵和自卫队的比例构成上,山东根据地是最牢固的。山东根据地有民兵50万、自卫队150万,其他根据地的数量远不及它。
这也就意味着,山东根据地的预备队人数众多,只要武器粮食充足,随时能拉出一支上百万人的部队;山东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数量,之所以比不过其他根据地,那是考虑到战斗力和良性发展问题。
而这一切都跟罗荣桓有莫大的关系。
在收到中央“力争东北,控制东北热河、察哈尔,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后,山东根据地火速向东北输送部队。首批10万余名进入东北的军政人员,从山东根据地走出的占6万,是我军进军东北的绝对主力。
除6万正规部队外,山东根据地后续还派往东北20个基干团,约3万人。
如果把我军前往东北的群体比作一个公司,那山东根据地就是绝对的大股东,罗荣桓就是最大股东的代言人。后来东北野战军和四野,许多部队都能看出有山东根据地和罗荣桓的影子。
那罗荣桓为什么在东北长期担任副职,长期连一个方面的主官都没当过?其实两者并无直接关系。如果谁势力强,谁就一定上位的话,势必会乱了套。
中央部署东北时,派出20余名中央委员——占七大中央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前去东北,加强东北接下来的核心领导力量。罗荣桓是其中之一,而且只是中央委员;此去还有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四位政治局委员。
进军东北后,罗荣桓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局副书记、东北解放军副政委、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等副职。他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这一正职时,已是1948年8月。
党政系统,罗荣桓一直是副书记;军队系统,直到彭真离开,他才是第一副政委,政委由101兼。
罗荣桓担任正职的时间,是跟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的分开同步的。101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罗荣桓担任东北军其第一副政委兼东北野战军政委。
罗荣桓资历不浅、贡献也不小,为什么会这样拖这么久才上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形势,刚开始101跟彭真都有争吵,后来力往一处使,中央选择集权101,帮他树立绝对权威;二是罗荣桓的个人原因——身体有问题,大概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1943年3月,罗荣桓当时不知有什么病在身,而且越来越严重了,遂致电中央请求休息,不担任山东党政军一元化的领导人。毛主席、朱德回电:“你的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暂时很难休息。”
罗荣桓见状,便没再提休养一事,一边挑起千斤重担的工作,一边进行简单的治疗。进军东北后不久,罗荣桓被送到平壤医院检查治疗。被发现是肾癌,医生建议他去苏联接受更先进的治疗。
罗荣桓不听坚持带病工作,后在中央半强制下才前往苏联。到1947年5月,收到丢失延安消息的他,不顾刚完成手术的病体,立即回国工作。以罗荣桓的身体情况,组织于情于理都不能给他加以正职的担子。
1948年8月14日,中央任命罗荣桓为东北野战军政委,一是看他恢复得不错,二是东北野战军急需一个专门处理部队政治、后勤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