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伊核谈判再次上演戏剧性转折。伊朗高层释放的“有条件妥协”信号,与特朗普政府的强硬立场形成激烈碰撞,最终演变为一场注定无果的外交博弈。
5月中旬,伊朗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通过NBC专访释放“重磅信号”——承诺销毁高浓缩铀库存并接受国际监督,换取美国全面解除制裁。这一表态被特朗普迅速解读为“重大突破”,其社交媒体转发语“接近达成协议”引发全球市场波动。然而,细究措辞可发现关键陷阱:
沙姆哈尼仅提及“放弃高纯度铀浓缩”(60%丰度),却未承诺停止低浓度铀(3.67%-20%)生产,而后者正是民用核燃料与武器级浓缩的技术桥梁。
伊朗现存274.8公斤60%丰度浓缩铀,若浓缩至武器级90%仅需数周,而离心机保有量(约1.9万台)足以维持战略威慑能力。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随即划出红线:任何新协议必须彻底废除伊朗铀浓缩权利,因技术同源性使得“民用”与“军用”仅存政治标签差异。这一立场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数据支持——即使仅保留20%丰度浓缩能力,伊朗仍可在3个月内突破核门槛。
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失败为当前僵局埋下伏笔。协议虽限制伊朗核活动,却承认其铀浓缩权利,这成为美国鹰派持续攻击的“原罪”。
特朗普在2018年单方面毁约并启动“极限施压”,导致伊朗重启核计划,将浓缩丰度提升至60%,库存量较协议期暴增9倍
即便拜登政府曾试图重返JCPOA,但扩展协议内容(纳入导弹项目与地区活动)的诉求遭伊朗断然拒绝。特朗普二次执政后,更将“去核化”与中东战略捆绑,试图通过沙特-以色列轴心构建反伊联盟,却遭现实打击——沙特引入华为5G、阿联酋与中国合建AI中心,表明地区国家拒绝选边站队。
尽管面临制裁重压,伊朗仍拒绝在核权利上让步,其实一方面伊朗感觉到了威胁。
众所周知,真主党遭以军精确打击、哈马斯领导层被清除、叙利亚政权更迭,使伊朗失去传统代理人屏障,核威慑成为最后防线。
另外,铀是伊朗能源的来源,在伊朗电力需求20%依赖核能,若彻底依赖进口燃料,将重演布什尔核电站停摆二十年的危机。
保守派将核成就塑造为“反美圣战”象征,任何妥协都将引发内部权力地震。
但事实上,伊朗也非常清楚,即使即便解除制裁,伊朗经济复苏也是非常困难的。
更致命的是,美国国内政治周期与伊朗核进程形成“死亡交叉”——2026年中期选举迫近,特朗普需外交突破转移通胀压力(CPI同比6.2%),而伊朗核突破时间窗(3-6个月)远短于协议执行周期。
当前,俄罗斯的斡旋角色尤为关键——作为伊朗战略伙伴与美国对话者,莫斯科既能确保德黑兰底线不被突破,又可约束特朗普的冒险冲动。若美俄能就乌克兰问题达成交易,或为伊核僵局打开政治窗口。
美伊博弈本质是旧秩序崩溃与新秩序孕育的阵痛。当“极限施压”撞上“韧性抵抗”,当“技术威慑”遭遇“主权执念”,唯有超越零和思维、重构利益分配,才能避免人类再次滑向核深渊。历史将证明,在相互毁灭的达摩克利斯剑下,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