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明,今年五十五岁,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小县城。年轻时家里条件不算好,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读书的机会有限。
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一直勤勤恳恳,靠着一手技术在县城的一家机械厂做了三十多年,去年刚退休。
退休金不算多,但也够日常开销。妻子王梅比我小五岁,没上过学,主要在家带孩子和打理家务。
我们有一个儿子,张浩,今年三十岁,在市里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结婚三年,儿媳妇叫李娜,是县城医院的护士。
虽然日子不算富裕,但我们一家人一直过得平平稳稳。儿子张浩从小乖巧懂事,虽然没读大学,但一直很努力。
儿媳妇李娜性格开朗,干活利索,也挺懂事。平时儿子工作忙,回家时我和妻子都会给他做好一桌子菜,四菜一汤,丰富又营养。可自从儿子出差去了外地,我们听到的消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爸,妈,你们别担心,我在这边自己解决晚饭吧,不麻烦你们。”儿子张浩电话里声音疲惫,“这边工作忙,很多时候只能随便吃点。”
妻子听了叹了口气:“孩子,自己照顾好身体啊,别吃得太简单。”
我知道儿子说的“随便吃点”,其实就是白粥配咸菜,那样简单的饭菜,和我们家里丰富的四菜一汤比起来,差了太多。
02
起初,我还没太在意儿子的饭菜问题,想着年轻人适应能力强,吃点简单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几次通话里,儿子提到“白粥咸菜”让我心头一紧。
那个在家时总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出差后却只能靠简单的白粥咸菜果腹,这反差让人心疼。
特别是有一次通话中,儿子说:“爸,最近这边工作忙,晚上吃得很简单,白粥和咸菜,别的没有时间。”
我和妻子都沉默了。儿媳妇李娜在电话那头突然插话:“爸妈,您别想太多了,我知道您们担心他,但他工作忙,饮食简单没关系,我会照顾好他的。”
可是我知道,儿媳这话里更多的是安慰,我们心里都清楚那种孤独和辛苦。儿子在家时,四菜一汤的晚餐热闹又温馨,全家人围坐一起,谈天说地,哪怕是平常小事,也让人觉得生活有滋味。而出差的日子,儿子晚饭只有白粥配咸菜,寂寞又无味。
后来,我和妻子聊起儿子的情况。
“明啊,你说孩子在家吃得好,出差吃得差,咱们是不是应该给他带点东西?”妻子眼眶湿润。
我点点头:“是啊,咱们能帮忙的就帮忙,他工作那么辛苦,吃不好身子怎么行。”
那天,我打算给儿子和儿媳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像是家乡的小咸菜、自制的酱肉,装进箱子里寄过去。可是儿媳却打电话劝我:“爸,您别操心这些了,我知道你们的心意,但现在我们自己能应付,别麻烦你们。”
我明白她的好意,但心里仍有些不安。想着儿子一个人在外,吃白粥咸菜的生活,对比他平时在家的热闹,心里五味杂陈。
有一次,儿媳在电话里竟然笑着说:“爸,您老了,顿顿喝粥也挺好。”话语中有一丝调侃,也有对我们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无奈。
那一刻,我心头咯噔了一下。儿媳的那句“你老了,顿顿喝粥”,在笑声背后,似乎透露出一种不经意的距离感,像是提醒我们,老了就是该有老人的生活习惯。听着听着,我忽然觉得,儿媳对我们的态度不像之前那么亲切了,甚至有点疏远。
我想起小姑子,每次家里聚会时,总爱对我们指指点点,说我们思想太落后,不合时宜。还有丈夫的父亲,公公,总是唠叨我们没有给儿子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儿子忙的时候,他们不问不理,儿子一有空,反而说“家里没我啥事”,仿佛我们家是个麻烦。
更让人难受的是,儿子和儿媳渐渐减少了回家次数。以前每个月至少回来一次,热闹热闹,现在半年能回来一次都算多了。电话里儿媳说工作忙,有时候晚上加班,周末还要学习进修,说话间都带着疲惫。
一次电话里,儿媳突然问:“妈,爸,家里是不是挺无聊的?我这边忙得很,没法常回去。”
妻子哽咽着说:“无聊倒是不无聊,就是想你们俩常回来看看,我们老了,心里空荡荡的。”
儿媳叹气:“我知道,但真的走不开,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
我挂了电话,心里沉甸甸的。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忙碌、家庭的疏远,让人感到无助和孤单。儿子出差吃着白粥咸菜,儿媳说我们老了“顿顿喝粥”,这其中的落差和矛盾,像一条无形的沟壑,横亘在我们之间。
但我还是想着,多给他们打电话,多关心,多了解。哪怕生活再苦,家人间的牵挂不能断。儿子出差回来,我一定要好好招待他,再做他喜欢的那几道菜,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世界变化太快,年轻人忙碌奔波,老人只能默默守候。时间过去,我和妻子依然相信,亲情的力量是最坚韧的,无论遇到多少难题,家始终是那个能让人心安的地方。
03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想起儿子在家时,四菜一汤的晚餐,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热闹的笑声,仿佛昨日重现。如今他远在异地,白粥配咸菜的简单晚饭成了常态,儿媳一句“你老了顿顿喝粥”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之间的距离与时代的变迁。
我不责怪他们,只希望有一天,儿子和儿媳能理解,父母的爱不只是饭桌上的丰盛,更是那份无言的陪伴和牵挂。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落差与不完美,但也因此让我们学会珍惜和期待。
我依然会守着这份爱,等待那天儿子归来的笑声,再次响彻我们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