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则“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网传消息引发网友关注,#陈奕迅去世#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榜首,特别有很多陈奕迅的忠实粉丝纷纷在网上求证,网传的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源头为一个“台山TV”的自媒体账号,其发布了一段模糊视频,配文称“台湾疾控中心宣布陈奕迅因新冠引发多器官衰竭离世”。为增强可信度,文案里充斥着“据台媒报道”“内部人士透露”等神秘话术,并刻意选用陈奕迅2018年演唱会晕倒的旧照,制造视觉冲击,手指还没来得及点开,朋友圈已经刷屏,微博热搜爆了。
直到陈奕迅自拍用餐照并报平安:复活后先吃肉报平安,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又是一个令人痛恨的谣言。
值得注意的是,该自媒体账号早在2024年就曾编造“成龙去世”谣言,此次故技重施,显然将明星生命视为可反复消费的流量密码。
在这次陈奕迅事件中,那些用心险恶的黑粉用48小时完成了一场精准的“流量狙击”。他们深谙算法偏好:深夜发稿避开人工审核,伪造“疾控中心”红头文件增强权威性,甚至翻出2018年演唱会晕倒旧照制造“时空穿越”的震撼。更阴毒的是,他们精准踩中“新冠后遗症”这个全民焦虑点,把一场普通的演唱会延期,演绎成“生死未卜”的悬疑剧。
陈奕迅原定于5月16日至25日举办的高雄巨蛋演唱会,因确诊新冠被迫延期至月底,这本是粉丝群体情感最脆弱的时期。黑粉选择在5月18日(即原定演唱会第三天)释放谣言,正是瞄准了舆情真空期与商业利益链的交汇点。
造谣产业链中存在明确的“商业狙击”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职业黑粉受雇于竞争对手,专门在艺人演唱会、专辑发布等关键节点制造负面舆情。陈奕迅此次高雄演唱会筹备长达12年,票房预售火爆,若因谣言导致退票率上升或品牌方撤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千万元。更隐蔽的是,部分谣言中植入的虚拟货币、赌博网站链接,已形成“流量—黑产”的闭环变现路径。
这不是孤例。从成龙“被坠机”到周星驰“被去世”,从赵本山“被病危”到潘长江“被离世”,黑粉们早已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选目标(人气明星)、编剧本(癌症/车祸最易引爆)、造证据(P图、拼接视频、伪造通稿)、控评(用僵尸号刷“一路走好”)。他们像秃鹫般盘旋在娱乐圈上空,专挑防备最松懈的时刻俯冲而下,用他人的生死为自己账号涨粉、导流、变现。
在流量套利与商业狙击之外,部分黑粉的动机更显病态。研究显示,89%的明星“被死亡”谣言集中在健康问题曝光后,造谣者通过操控生死议题获得扭曲的权力快感。这种心理机制在陈奕迅事件中尤为明显:利用其歌曲《怕死》中“如老友个个对我实在好,何以要个个也到我丧礼上狂号”的歌词,恶意编排“全网悼念”的荒诞剧,既是对艺人艺术表达的亵渎,也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职业黑粉已形成反社会人格倾向。他们深谙“死亡谣言”的传播规律:伪造医院诊断书、剪辑电影特效画面、盗用亲友社交账号等手法屡见不鲜。成龙、周星驰、金庸等名人均曾遭遇数十次类似攻击,其中金庸甚至在世时一个月内两次“被去世”。这种重复施害行为,已超出普通网络暴力范畴,演变为针对公众人物的系统性精神谋杀。
而整个社会的代价,是愈发脆弱的真相生态。当“狼来了”上演太多次,下次真有艺人突发意外,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又是营销手段”。这种“信任赤字”正在侵蚀网络空间的基石,让所有人成为潜在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