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宣布延期高雄演唱会,这本是一场因健康问题引发的正常演出调整,却在短短三天后演变为一场“被去世”荒诞闹剧。部分自媒体以模糊视频、旧照片及伪造的疾病声明为“证据”,散布“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谣言。5月19日,陈奕迅本人以及朋友在各自账号辟谣。

(5月20日《扬子晚报》)

谣言猛于虎,被撕咬的不能总是无辜者。当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宣布延期演唱会,这本是公众人物基于健康考量的正常安排,却在短短三天内演变成“被去世”的恶意谣言。部分自媒体以模糊视频、旧照片和伪造声明为噱头,肆意传播不实信息,直至艺人本人及朋友紧急辟谣才止住风波。闹剧的荒诞,实则暴露出网络谣言治理的深层困境:在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中,谣言如同脱缰野马,而被撕咬的受害者却往往孤立无援。如果处理只是挠痒痒,造谣“陈奕迅去世”的人就不会收手。

造谣“陈奕迅去世”折射出网络谣言治理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其一,造谣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在流量变现的驱动下,部分自媒体明知造谣违法,仍甘愿铤而走险。一条爆款谣言可能带来数万甚至数十万的阅读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而事后即便被揭穿,往往仅面临删除内容、账号禁言等轻微处罚,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其二,辟谣机制的滞后性。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辟谣信息却因缺乏传播优势,难以在第一时间覆盖受众。许多公众在看到辟谣声明前,已对谣言内容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辟谣跑不过造谣”成为常态。其三,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网络平台对内容审核流于形式,甚至为追求流量默许谣言传播,直到舆情发酵才被动处理,客观上为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

遏制网络谣言泛滥,亟需构建“法律震慑+平台担责+公众参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执法部门应加大惩处力度,让法律成为悬在造谣者头上的“利剑”;其次,网络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对涉及公众人物健康、突发事件等敏感信息进行重点筛查;引导提升网民辨别谣言的能力,鼓励公众主动举报不实信息,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

从“陈奕迅被去世”到此前诸多名人遭遇的谣言攻击,每一次事件都是对网络生态的一次警示。谣言猛于虎,而治理手段决不能像病猫。我们捍卫的不仅是某位明星的名誉权,更是全体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基本权利。

最后需要问一句:造谣“陈奕迅去世”的那帮人咋处理的?是不是又准备造谣其他明星住院了、死亡了?谣言猛于虎,需要治理“如狼似虎”,猛于虎的谣言咬伤的不能只是受害者,还必须是造谣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