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中,家长里短的矛盾往往最难化解,根源在于其特殊的“四重枷锁”:情感纠葛让矛盾反复撕裂伤口,隐私性强导致家丑难外扬,法律边界模糊使清官难断家务事,经济依附性又困住受害者手脚。正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一起家暴纠纷,夫妻离异五年仍同住一室,家暴、堕胎、经济控制等伤痛在紧闭的家门内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危及人身安全的“沉默火山”,直到“三所联动”介入,让这场持续五年的纠纷迎来转机。


破碎的家:

离婚不离家的五年煎熬

2020年寒冬,杨女士通过诉讼与蒋先生离婚,二人育有一子,约定蒋先生每月向杨女士支付3000元抚养费。然而这场离婚却成为了噩梦的开始——结束婚姻关系的两人仍住在同一屋檐下,男方不仅拖欠抚养费,更持续实施家暴。五年间,这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经历了8次堕胎、9次家暴,甚至被打到骨折。更令人揪心的是,蒋先生在外有了新的伴侣且又生育子女,然而经济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却让杨女士始终困在牢笼。

走投无路之下,杨女士多次拨打110向派出所求助,派出所经研判之后启动了“三所联动”调解,希望通过多方力量彻底解决双方的矛盾,让杨女士能够重新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三方联手:

专业力量破解调解困局

调解现场,三股力量各展所长:派出所民警调取了杨女士的多次报警记录,对蒋先生过往的家暴行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核实,用执法威严震慑暴力;人民调解员搭建沟通桥梁,让女方能平等对话,积极组织双方进行坦诚的沟通协商,努力缩小双方之间的分歧;律师也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问题,明确子女探视权的法律边界,确保调解协议符合法律规定,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三方默契配合下,这场调解从剑拔弩张逐步转向理性协商。

破局良方:

情理法兼顾的调解方案

当三方形成“铁三角”合力,再复杂的家事纠纷也能找到突破口。经过三小时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突破性协议:蒋先生立即结清欠杨女士的3.5万元欠款,每月按时支付3000元抚养费并可探视孩子1次。“三所”共同见证出具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司法所为杨女士建档,跟踪后续执行。签完协议后,男方终于搬离了住所。

此次“三所联动”调解,在家暴干预、离婚后纠纷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联动模式下,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形成了一套高效处理复杂家事纠纷的全方位调解体系。街道将持续深化运用和推广这一模式,化解继承案件、邻里矛盾等更多领域的矛盾纠纷,为万家灯火守护和谐底线。


来源:静安区司法局


责 编|袁 琳

审 核|徐连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