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郑翅)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宜学课堂”关键问题解决系列研讨活动在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举办。研讨活动聚焦教学模式研究,破解教育教学难点问题,从区域教研层面支持引领区域教育改革,使“宜学”朝阳建设由规划图逐步转变为施工图。
近年来,世纪小学探索出“对话课堂”创新路径,构建“问题引导—多维对话—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在课例展示环节,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朱美阳以“童话剧场招募小演员”为情境任务,通过表演—创编—思辨,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对话模型创编动物台词,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体悟“青蛙为何不再卖泥塘”这一核心问题,体现“深度对话”的教育理念。世纪小学数学教师肖枫以“抢椅子游戏”为切入点,巧妙创设真实情境,构建“逻辑推理—模型建构—实践应用”的教学路径。课堂中,教师退居引导者角色,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提问、思辨总结、完善逻辑,彰显“对话课堂”的育人价值。
“新版语文课标指出,要注重语言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话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世纪小学校长吴建国和教学副主任刘煜菁共同分享了学校聚焦对话课堂、赋能师生发展的具体实践,学校以学生为根、以理论为本、以文化为源、以实践为基,系统构建“育慧课堂”进阶模型,实现学生从“敢说敢言”到“能言善辩”再到“思维跃迁”的跨越式发展,以对话课堂沃土,培育师生共生共长,诠释了多维对话赋能素养提升的有效范本。
朝阳区教科院小学教研部主任钱守旺以宜学课堂“教、学、评、用、创”为标准,指出“对话课堂”对话分享充分、原理理解透彻、学法指导到位、媒介使用巧妙、数学味道浓厚、素养落地扎实。朝阳区教科院小学教研部副主任马妍认为,教师从过去思考怎样讲授更有效,到今天思考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更是理念的进步。
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和教研。教师如何炼成“对话课堂”?在圆桌对话环节,世纪小学的师生和家长代表共聚圆桌,共话课堂。
在世纪小学教师任春燕看来,教师要做到三个对话:“一是与课标对话,以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炼核心问题。二是与学生对话,提前做好学情分析调研,结合学情数据调整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三是与未来对话,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同时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成长看得到方向。”
教学模式的创新必然会带来课堂和师生的变化。
“这启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朝阳区教科院党总支书记刘强认为,“对话课堂”强调教学相长,注重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促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反思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带动朝阳区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教研员杨帆认为,对话课堂响应国家政策、体现多元评价、创新数字赋能,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又提升了学生能力水平,通过师生关系的重构推动课堂新生态的发展。
目前,朝阳区已有45所学校加入“宜学课堂”实验校,组织10余场区域性活动,辐射1.8万余人次。
作者:郑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