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5月,沙俄趁新疆战乱,悍然出兵伊犁。他们两路兵马,兵不血刃占领宁远。占了地,还装好人,催促清廷“前来接收”。明明是抢,嘴上却说是帮忙。
这种占地还能说理的做派,真不是谁都能学得来。面对俄国步步紧逼,有人主张忍,有人主张谈,左宗棠却早早在肃州立誓:“新疆不回,誓不收兵。”
他率九万湘军,一路打到和阗,阿古柏政权土崩瓦解。沙俄脸色一变,改打外交牌,太平洋舰队南下,试图吓阻清廷。清廷这次真硬气,谈判桌上派出曾纪泽,最终逼俄签下《伊犁条约》,收回新疆门户。
九万湘军收新疆,不是说说而已
1865年,新疆突然起了波澜。中亚浩罕国舞师出身的阿古柏,趁陕甘回乱之机,勾结布素鲁克和卓,率兵从喀什噶尔一路杀来,攻占了叶尔羌、和田。
随后自立为王,称“毕条勒可汗”,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可他这王当得不光彩,靠的是英俄撑腰,靠的是对百姓的横征暴敛。
1870年,阿古柏继续扩张势力,攻下吐鲁番与乌鲁木齐,控制了大半个新疆。与此同时,俄国的脚步也没闲着。1868年,沙俄军队越过巴克图、博罗呼济尔,侵占博尔塔拉一带,之后继续向南,沿特克斯河推进。理由很简单,说是边境不稳,俄商受扰。其实是明抢。
到了1871年3月26日,沙俄正式出兵,占据伊犁河北马扎尔、伊犁河南克特缅山口,两月内拿下绥定、宁远。伊犁苏丹艾拉汗干脆投敌,亲自引俄军入城。俄国人很讲“分寸”,占完地两个月后,才“通知”清政府——你家门我替你看着了。
清廷上下,这时候还在纠结。有人主张“以海防为重”,放弃西北边地。可左宗棠不答应。他说得很直白:“新疆若丢,甘肃不保。”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制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方略,提出“收新疆、复旧疆”的目标。
1876年4月,九万湘军在肃州集结出征。刘锦棠担任前敌总指挥,清军一路克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1877年4月,清军三路南下,半月内接连拿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毙,政权失控瓦解。
10月起,清军分兵四路横扫南疆西四城,其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而南疆重镇和田,也在1878年1月2日彻底收复。至此,新疆告捷,满清军威横扫西域。
但此时的伊犁仍在沙俄手中,俄国人没说撤军,还开始设卡屯兵、迁户筑垒。这种“明侵占、暗吞并”的套路,才刚刚开始。
舰队耀武没用,崇厚签的卖国约白搭
1878年12月,清廷派出使臣崇厚前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崇厚是正黄旗人,资历够,身份高,干过三口通商大臣,也做过直隶总督。
可有一点,他不懂外交。俄国那边外强中干,口气却很大,直到1879年5月,才拿出条件:伊犁城可以还,但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斋桑湖以东这些地方,要归俄国。还得赔500万卢布的“兵费和抚恤款”。
1879年8月17日,崇厚在里瓦几亚(克里米亚半岛)擅自签订了18条《崇约》,还附带了《瑷珲专条》《兵费及恤款条约》《陆路通商章程》等附录内容。
这份约定,中国不仅只收回一座城,还赔钱开商路,俄商在新疆、蒙古贸易一律免税。崇厚签完就悄悄回国,连奏折都不敢先递。
消息传出,朝野震怒。左宗棠拍案斥责崇厚卖国,公开上奏:“如不立即收回,北疆将永无宁日!”百官联名弹劾,崇厚被押送京师问罪。
面对清廷强硬立场,沙俄也开始放风:要不就谈。可嘴上谈着,手上没闲着。1880年,沙俄调动太平洋舰队南下天津,意图“示威震慑”。
舰炮在渤海口耀武扬威,就是不敢登岸。这个姿态,就是摆拍吓人。可这次清廷不吃这套,左宗棠明确表态:“若战,可再征。”
这时候的俄国,内部也在扯皮。东线兵力吃紧,西线边境又有问题,太平洋舰队出动只是虚张声势。真正能震住俄国人的,不是舰队,而是刚刚收复新疆的清军主力。
1880年底,曾纪泽临危受命,出使俄国,重启谈判。他身后站着的,是刚打完胜仗的湘军。这场“谈”,实则是“军后外交”,俄国人心里门儿清。
伊犁条约签下去,是因为咱兵锋压境
1881年,《伊犁条约》正式签署。曾纪泽代表清廷,最终争取收回伊犁城及周边地区。虽部分土地如特克斯河流域、斋桑湖东仍划归俄国,但绝大部分伊犁地区重新归属清朝版图。原定的五百万卢布赔款,也削减为200万两银。
谈判中,曾纪泽据理力争,每一寸土地都据地图与史料论证,清晰列出伊犁原有边界。对俄方提出的“代为守卫费用”,明确指出“非友军不得入驻疆土”。面对咄咄逼人的俄外交官,曾纪泽寸步不让。
1882年春,清政府派员正式接收伊犁全境。俄军如期撤离,清廷收复了新疆门户,扭转了被动局面。外交史上的《伊犁条约》,虽然仍属不平等,但相较《崇约》,已是大胜。
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省,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刘锦棠担任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全面恢复民政。道路重修、驿站重设,屯田与移民同步展开。此后几十年,西北边疆再未被外敌入侵。
此役之胜,源于军事基础。若无左宗棠西征胜利,若无九万湘军阵前压境,伊犁谈判绝无可能成功。俄国之退,不在言辞,而在战果。
《伊犁条约》不是一次单纯的外交成果,它是一次“用战赢谈”的典范。清末列强环伺,但这一次,中国靠枪杆子保住了疆土。
伊犁收回,从枪口走向纸面。曾纪泽能签成,不是因为俄国心软,而是因为西线清军不软。
参考资料:
沙皇俄国海军.百科.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百科.
里瓦几亚条约.百科.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百科.
沙俄霸占伊犁.百科.
阿古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