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闻网5月19日讯(通讯员 何春林 通讯员 何杏)“年轻人只要一心一意地对待一个事情,重复做、反复做,就能做出业绩……”日前,全省劳模座谈会现场,刘赐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上个月,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这位从“打工仔”成长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农民工”的一线工人,用15年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
工作中的刘赐。记者/何春林 摄
勤学苦干
农民工成央企“放心品牌”
天元区云水湾工地上,刘赐头戴红色安全帽,手持一把铁锤,侧着身子钻进脚手架缝隙处,弯曲着身子,一锤一锤地敲打着,将管道牢牢地安装在墙壁上。20分钟后,刘赐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在工地上摸爬滚打15年,每天都和钢筋水泥打交道。”刘赐说,春夏之交雨水多,要趁着晴天赶工期,确保工程早日保质保量交付。
刘赐出生于1988年,中专毕业后,辗转多处工地做过小工。2010年,他以一名劳务派遣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五矿二十三冶二公司从事水电安装工作。
“小刘喜欢刨根问底。”有着40年水电安装从业经验的老张说,小刘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向师傅们请教问题的答案、实操中摸索的经验。
3年里,刘赐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技术要点,他也考取了建筑电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等工种的资质证书。
“把工作交给他,我们都放心。”同事们说,刘赐已成为公司的“放心品牌”。他是公司的“优秀劳务班组长”“先进生产工作者”;他带领的班组多次获评“值得信赖的劳务班组”“先进班组”。
2019年寒冬某日的凌晨,公司承建的贵阳北大资源梦想城项目工地,一根水管突然脱落,地下水喷射而出。“设备泡水就完了!”刘赐吼着,毅然跳进1.5米深的泥坑。冰冷的泥浆灌进衣袖,手指冻得发紫,他仍咬着牙搬水管、接线路,甚至顾不上擦去糊在脸上的泥水。一个小时后,险情排除。刘赐瘫坐在泥地里,浑身抖得像筛糠。
献出30多个“金点子”
创造效益130多万元
“大家都说我把水电安装做到了极致,其实就是熟能生巧而已。”刘赐说,15年里,他辗转于贵州贵阳、山东泰安、湖南湘潭、株洲等工地,淬炼了丰富的技能。
刘赐善于学以致用。近年来,他带领团队针对工艺、工序、工具上的难点进行了30多次革新和改造,先后获得5项企业级工法、2项部级工法和1项新型专利。用防爆插头、防爆插座代替传统的接电方式,可节省成本、降低危险系数;提出的《地下水排污泵永临结合施工技术》安装理念,简单又实用……这些工法被企业推广运用后,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130多万元。
“再微小的进步,只要累积起来就一定会有成效,哪怕只有一点点优化也是好的。”刘赐说,在北京接受表彰期间,他遇到了一大批科学家、基层工作者,深深地被他们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折服。接下来,他会拿好手中的螺丝刀,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审:向胤蓉
二审:刘姝琪
三审: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