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三十里有座青云山,山下有个杏花村,村尾竹篱小院内住着一对母女。母亲谷氏,原是城中举人之女,夫家姓谷,本是县里主簿,十年前染病身亡,留下妻女相依为命。女儿闺名慧儿,年方二八,生得眉目如画,更难得的是通晓诗书,尤精医术,常为乡邻义诊,分文不取。

这年清明过后,谷慧儿照例上山采药。她身着淡青布裙,背着竹篓,手持小锄,在山径间轻盈如鹿。行至半山腰一处向阳坡地,忽见几株罕见的七叶一枝花,正是治疗肺痨的良药。她正欲上前采摘,忽听草丛中传来一声微弱呻吟。

拨开杂草一看,竟是个书生打扮的年轻男子,面色苍白,右腿血迹斑斑,已昏死过去。谷慧儿探他鼻息尚存,忙取出随身携带的金疮药为他止血包扎。正要取水时,那书生忽然睁眼,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姑娘...救我..."

谷慧儿见他腰间玉佩半露,上刻"杜"字,便道:"杜公子放心,我这就带你下山医治。"

那书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昏了过去。谷慧儿这才发现他手中紧攥着半块玉佩,与自己幼时丢失的那半块竟有几分相似。

谷慧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书生背回家中。谷母见女儿带回个陌生男子,先是一惊,待问明缘由,又见他伤势严重,忙帮着安置在西厢房。

书生高烧三日,谷慧儿日夜守护,用尽所学医术。第四日清晨,书生终于清醒,见谷慧儿伏在床边熟睡,晨光映着她长长的睫毛,不由看呆了。

"公子醒了?"谷慧儿察觉动静,抬头正对上书生灼灼目光,顿时面飞红霞。

书生慌忙拱手:"在下杜玉衡,吴县人士,赴京赶考途经此地,不慎跌落山崖。蒙姑娘相救,感激不尽。"

谷母端来粥菜,杜玉衡再三道谢。用饭间,谷慧儿取出那半块玉佩:"杜公子,这玉佩..."

杜玉衡大惊:"此乃家传玉佩,姑娘从何处得来?"说着从怀中取出另半块,两下一对,竟严丝合缝,合成一幅"比翼双飞"图。

谷慧儿泪光盈盈:"这半块是我幼时佩戴,十年前父亲去世那夜不翼而飞..."

杜玉衡更是惊诧:"家父曾说,此玉本是一对,另一块赠予救命恩人谷主簿..."

两下里一核对,原来十年前杜玉衡父亲经商遇盗,恰被谷慧儿父亲所救。杜父将半块玉佩相赠,约定日后子女相见,若玉能契合,便结为姻亲。后来谷家遭变,此事便无人提起。

杜玉衡在谷家养伤半月,与谷慧儿朝夕相处。一个满腹经纶,一个才思敏捷,常在院中杏树下谈诗论赋。谷慧儿抚琴,杜玉衡吹箫,琴箫和鸣,引得四邻啧啧称奇。

这日谷慧儿煎药时,杜玉衡拄杖来到厨下,递上一纸诗笺:"聊表谢意,请姑娘雅正。"

谷慧儿展开一看,是首七律:

"杏林春暖遇仙姝,妙手回春德不孤。

玉佩重逢天有意,诗心初动我非愚。

愿将丹桂酬知己,敢把赤诚托玉壶。

若得蟾宫折桂日,香车宝马聘明珠。"

字迹清隽,情意拳拳。谷慧儿读罢,心如鹿撞,低声道:"杜公子前程似锦,何必..."

杜玉衡正色道:"杜某绝非轻诺之人。此次赴考,若得功名,必来迎娶;若名落孙山,也当以余生相报。"

谷母在门外听得真切,暗自垂泪。女儿年已及笄,提亲者不少,却因家贫无嫁妆,多是些不三不四之人。如今得遇良缘,却又怕书生一时兴起,日后负心。

次日,杜玉衡辞行赴京。临别时将完整玉佩交给谷慧儿:"以此为信,最迟重阳,必有音讯。"

谷慧儿赠他自制"清心丸":"舟车劳顿,可防暑热。"又低声道,"不论中与不中,务必珍重。"

杜玉衡走后不久,谷家突然遭祸。这日谷母去城里买线,被一辆疾驰的马车撞倒。车中下来个富态中年男子,竟是本地豪绅赵德隆。他假意关心,将谷母送回,见谷慧儿貌美,顿时起了邪念。



三日后,赵家派人来提亲,要纳谷慧儿为第五房妾室。谷母婉拒,来人冷笑:"老太太别不识抬举。那日分明是你故意撞上我家老爷马车,若不答应,咱们衙门说话!"

原来这一切都是赵德隆设的局。他早闻谷慧儿医术高明,又生得标致,便设计陷害。谷慧儿怒斥来人,却见母亲面色惨白——赵家竟买通官府,要以"讹诈"罪名拿人。

当夜,谷母高烧不退,梦中呓语连连。谷慧儿诊脉后大惊:母亲竟中了慢性毒药!此时她才明白,赵德隆早有计划,连母亲撞马车都是被下了药所致。

翌日,赵家管家又来,阴笑道:"谷姑娘,城里的王大夫说了,老太太的病,只有我家老爷珍藏的'雪莲丹'能解。你若应了亲事..."

谷慧儿咬碎银牙:"我答应。但须先给解药,待母亲病愈,再议婚期。"

管家得意而去,留下所谓"雪莲丹"。谷慧儿细验药丸,发现不过是普通解毒丹,根本不对症。她连夜上山采药,为母亲另配解药。

谷母病情稍缓,赵家便迫不及待要迎亲。谷慧儿假意顺从,暗中准备迷药。新婚之夜,她将迷药掺入合卺酒中。赵德隆饮后不久便昏睡不醒,谷慧儿趁机收拾细软,带着母亲连夜出逃。

为防追捕,谷慧儿剪短头发,扮作男子,带着母亲一路北上。途中凭医术谋生,半年后抵达京城,在城南开了间小医馆,化名"谷回春"。

她日日盼望杜玉衡的消息,却杳无音信。直到三年后的春天,一位官员来医馆求医,闲谈中提及:"今科探花杜玉衡,听说曾大病一场,险些误了科考..."

谷慧儿手中药碾"咣当"落地。那官员继续道:"说来也奇,他病中总握着一块玉佩不撒手..."

原来当年杜玉衡刚到京城便染上伤寒,昏迷数月。醒来时科考已毕,他懊悔不已,发奋苦读,终于在下一科高中探花。这三年他多次派人去杏花村寻找,却得知谷家母女不知所踪。

又是两年过去,谷慧儿因治愈宰相夫人的顽疾,被荐入太医院任女医。这日宫中设宴,她随侍皇后身侧。忽闻太监传报:"翰林院编修杜玉衡进献《本草补遗》一部。"

谷慧儿手中团扇落地。抬眼望去,那青袍玉带的年轻官员,不正是朝思暮想的杜玉衡?

杜玉衡也看见了她,顿时如遭雷击。皇后察觉异样,笑问缘由。谷慧儿含泪道出往事,取出随身携带的玉佩。杜玉衡也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倒出一模一样的半块玉佩——原来他当年留给谷慧儿的是自己那半块,这些年一直带着谷慧儿的半块。

皇帝闻讯,龙颜大悦,当即赐婚。婚后,夫妻二人在城南创办"回春堂",杜玉衡著书立说,谷慧儿坐堂问诊。每逢初一十五,必免费施药,成为京城美谈。

而那个赵德隆,在谷慧儿逃走后就得了怪病,浑身溃烂,求医问药耗尽家财,最后沦为乞丐。有人见他冻死在某个寒冬腊月,手中紧攥着一朵干枯的杏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