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志!这是从朝鲜传来的最新战报!”

前来汇报工作的苏军将领拿着一份文件毕恭毕敬的交到了斯大林的手中。

斯大林低头看到战报在长津湖这个词下面画了一条红线。

安静的看完了战报后,斯大林抽了口烟沉默许久,随后下令到:“再拿出36个师的装备去加强他们。”

为什么斯大林在看完战报后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抗美援朝

可以说二战结束后的朝鲜半岛就成为了美苏两个阵营的重要较量地区。

因为在日本从朝鲜被打退后,这个地区就变成了两方割据的局面。

朝鲜方面是由斯大林支持的抗日英雄金日成,他在老百姓中呼声非常的高。

然而美国方面也不甘示弱,扶持了另一个政府在南朝鲜方面作为领导。



这一下朝鲜成为了双方对峙的区域,而在这个时期,世界上也就美苏这两个国家可以相抗衡。

甚至美国方面在很多领域压了苏联一头,就比如说海军领域,美国的海军在二战时期可是打出名堂的。

航母编队在太平洋有着赫赫威名,而反观苏联方面的海军力量其实就逊色了很多。

在这方面不能够和美国相抗衡,同时还有一点,当时的德军是已经入侵到了苏联的本土作战。



而美国并没有涉及到本土作战,所以受到的影响要小一点。

而在冷战期间,朝鲜地区出现的动荡局面也让美苏两国非常的关注。

美国方面的选择是直接联合其他的欧洲国家参战,而苏联方面当时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国家内部的建设发展让苏联根本无法出面,朝鲜方面写信告诉斯大林当前的现状。

斯大林也只能找到中国,表示给中国援助希望中国能够出面。



正好当时联合国军轰炸的飞机也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上级决定应该打这一仗,毕竟我国刚建国不久,确实需要这样的机会来提升国力。

于是我国就选择了派出志愿军的队伍入朝作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抗美援朝战争。

这一战可以说直接让国际上的众多国家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战斗力是什么样的。

但是当时苏联方面提供的装备是有限的,并且空中力量也非常有限,这无形中增大了作战的难度。

要知道美国在当年号称霸主,装备在世界上都是非常顶尖的存在。



并且此次战役中,美国的海军也有所参与,相当于海陆空的实力都很强大。

所以当年志愿军入朝的时候,很多国家其实是不看好的,认为志愿军的胜算非常低。

因为从当时美军仁川登陆就能看出来,海陆空的体系化作战,直接把朝鲜军队逼到了鸭绿江边上。

一下子带着前期劣势的韩军扭转了局面,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是自己误判了一切。



血战长津湖

志愿军方面虽然装备不如联合国军,但是我们有着灵活的战术和敢打硬拼的战斗作风,这一点是美军方面不存在的。

随着我军的参战,美军方面的压力慢慢的就起来了,而更为严峻的事情也出现了,朝鲜的冬天来了。

本身这个地区的冬天就是极为寒冷的,美国方面的少爷兵们有着先进的取暖设施,我们却只能用简易的方式来生火取暖。



并且因为当时出战的比较仓促,很多部队连个像样的棉衣都没有。

当时的温度根据资料显示大概在零下30度到40度左右,战士们的手都能粘在枪的金属部件上,可见有多冷。

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军的27军接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派出队伍前往长津湖一带阻击美军的陆战一师。

往往这样的任务需要的就是提前埋伏在这个地区,因为不知道美军什么时候会来。



正是在这个埋伏的过程中,有一整个连的官兵们活活冻死在了湖畔。

当陆战一师到了预定地点后,上级下令出击,随着冲锋号的吹响,无数的战士们从雪地上爬了起来向前冲锋。

采用穿插的方式,将陆战一师切成了一块一块的,陆战一师毕竟是王牌师,很快也反应了过来。

最终以极大的牺牲从志愿军的包围圈中跑了出去,此一战重创了陆战一师,打响了志愿军的名号。



当美国的士兵看到那支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连队,很多人情绪直接失控了,他们没有见到过这样顽强的军队。

而这件事很快就被做成了战报交到了斯大林的手中,斯大林一生身经百战,也被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感动了。

立马下令再对我军加强援助装备,这一次的装备援助帮助了我们很大的忙。

其中的火箭炮发射车以及榴炮在日后大放异彩,而这些东西都是我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所得来的。



这一点美国的将军李奇微都深感佩服,他曾说志愿军是他见过最凶猛的战士。

最终我们凭借着自身的战斗意志和苏联方面援助的武器,成功的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进一步的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先辈们为了我们后代的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资料
李成志 著. 雪地冰天: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纪实.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0: 50.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著. 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册)[M]. 第3版.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4: 454. (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著. 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册)[M]. 第3版.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4: 516. (2)
宋佳, 张峻玮. 冰雪中的血色军魂[J]. 中国军转民, 2016, (12): 48-50.
王奉安. 1950年的长津湖为何如此寒冷[J]. 百科知识, 2021: 36-40.
吴志奇. 长津湖战役:一场伟大的战略势胜——兼论中国传统兵学谋略[J]. 中国军转民, 2022: 31-3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