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问题是冷战遗留下来的。表面上看是南北朝鲜的博弈,实际上却是美苏两个大国在背后的推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表示,如果美军当初停在平壤,不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介入,朝鲜半岛也将统一。
上兵伐谋
基辛格虽然是一个外交家,但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在德国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让他的内心受到不小冲击,成年后的基辛格总是很喜欢分析政治局势和战事战略。
基辛格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大概率就是基于毛主席和周总理当时给美国的警告。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做事不顾,我们要管。”
从这个角度来看,基辛格的推测的确有些道理。倘若联合国军不直接参战,而是在韩国军队背后提供支持,或许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不会前往朝鲜战场。
可当时的现状真的是这样吗?
也不一定。因为当初美国之所以亲自下场,甚至还调动了日本“扫雷部队”,就是因为北朝鲜的战斗力确实不是韩国军队能比拟的。
北朝鲜人民军部队配备了全套的苏制装备,每个普通师都配有火炮,以至于美国情报机构一开始并没有把人民志愿军放在心上,认为手持为数不多缴获的美日装备的中国军队,战斗力还不如北朝鲜军队。
总的来说,不仅是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另外根据基辛格复盘对印自卫反击战也能看出,这位国际外交领域的知名外交家,对军事上的见解还是有些浮于表面。
比如基辛格认为,印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轻视了中国,但事实却是因为毛主席深谋远虑,在双方初次发生冲突时命我军后撤暂避锋芒,等美苏被古巴问题牵扯无暇西顾时迅速出击反制。
再加上印度军队战力也确实不行,第二次印巴战争中被巴基斯坦军队都打得被迫言和,根本没有所谓“轻视”这层逻辑。
回到朝鲜战争的话题,在基辛格看来,只要美军在后方向韩国军队提供支援,就能不给中国军队出兵的机会,以至于让朝鲜半岛实现统一。
可事实上,美军早在1948年从南部撤军时,就给韩国留下了大量文官以及“军事顾问”。武器上也不必多说,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如果这样都不算“背后支持”,那美军也只有亲自下场出兵了。
常言道“上兵伐谋”,历史没有假设,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取胜,而不是“事后诸葛亮”一般的套用如果。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屡屡碰壁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没能认识到中国军队的战术实力。
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刚爆发后不久,毛主席就在会议中宣布,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
到了7月初,眼看北朝鲜军队节节胜利,先后夺取包括汉城在内的重要城市,毛主席和周总理这边却担忧起来。
在慎重分析了美军的作战风格和作战方式后,毛主席认为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很大,决定在东北加强布防,提早做好准备。
从这里也能看出,基辛格所假设的那条时间线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韩国在美军的“支持”下也很难统一朝鲜半岛。
8月6日,麦克阿瑟说服众人实施“仁川登陆”计划;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会合,不久便夺回了汉城。
9月30日,中国再次对美国发出警告。而此时的美国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根本没有把中方的警告放在心上。
彭德怀元帅在后来回忆时也说了,美军当时一逼近“三八线”,就知道这仗不打不行了。
虽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如北朝鲜军,但装备“轻”也意味着更灵活,可以在森林和村落里来回穿插。
联合国军已经习惯了北朝鲜军队在白天和他们打遭遇战,于是在正面战场上毫不吝啬地展示他们绝对火力的优势。
而中国军队根本不这样打。白天避开美军飞机的轰炸和侦察悄悄行军,一到夜晚就摸到美军的营地外围,近距离投掷大量的手榴弹,配合冲锋枪和轻机枪这些自动火力,对美军实施小范围的火力打击。
每次狙击美军,志愿军都会尽可能提前探查好周边所有地形情况,以便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尽快撤离,不让美军反应过来后实施反扑,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并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北朝鲜军队的作战思路有点“轴”,明明防空能力很弱,却非要在白天顶着空袭和美军作战。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就曾说过,如果不是第5航空队的空中支援,自己早就在朝鲜呆不下去了。
在12月6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就已经被赶回了“三八线”附近。
月底,志愿局和北朝鲜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的防守线彻底被攻破,开始大范围地向南撤离。
此时的我们根本不知道美国已经撑不住了,只觉得是对方的“计谋”,是在诱敌深入。于是便停止追击,来了个“反向诱敌”。
所以说,基辛格所提出的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关键点不在于中国是否出兵,而在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有没有结束。
直到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时,毛主席都一直把这看成是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谈判,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朝鲜战争。因为只有美国正面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让朝鲜半岛停战。
如果美军真的停在平壤,半岛会不会统一不好说,但至少不会真的回归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