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警到处置仅用9分钟,这个‘风险一张图’真正做到了隐患早发现、快处置!”日前,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视察,代表们站在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前,见证智能感知体系在山火预警处置中的实战效能。
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如何运用数字化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聚焦智慧治理,锚定民生改善关键处,检验数字化治理成效。
在老城街巷里找“病灶”
“基层智治系统操作是否便捷?老旧小区数字化改造难点在哪儿?”自今年3月起,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扎”进街巷,探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状况。
调研发现,北碚老城907栋老旧楼栋中,70%缺失智能安防;3个商圈日均3万人次流量,传统巡查模式难以全面覆盖;6.5万名在校师生的安全管理,仅靠人力极易出现疏漏……这些“老城痛点”,成为人大监督的首个靶向。
在座谈会上,调研组直击痛点,明确指出“数字建设不能‘重平台轻应用’,要让技术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并梳理出数据壁垒、场景实用性不足、基层数字化能力薄弱等12类问题,为监督靶向施策提供依据。实际上,这已是区人大常委会继2023年“数字底座建设”、2024年“应用场景落地”两次监督后,第三次聚焦“实战效能提升”开展深度调研。三次监督累计收集基层问题57个,形成《数字治理能力短板清单》等调研成果,为精准监督筑牢根基。
让群众感受“数字温度”
“群众能摸到哪些‘数字温度’?请举具体例子。”在专题视察现场,区人大代表、歇马街道文凤村党支部书记刘林森的提问直击民生关切。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现场展示“便民集市服务”应用:“立足‘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该应用创新实施摊位分时段弹性预约、摊主文明积分管理等机制,有效解决流动摊贩的生计问题,辐射消费群体4万余人。”天生街道独居老人因突发疾病未出门触发AI外呼、网格员及时送医的案例,更是让数字治理充满温度。
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张永红发问:“在全市竞争中,北碚的核心优势在哪?”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亮出“成绩单”:8个应用进入区县“一本账”,自主开发的“会议智管”入选市级典型案例库,低保对象跨区核查场景在全市推广,核查时间从20天压缩至1—5天,这些成果赢得代表们频频点头。
针对“大综合一体化”治理双向赋能难题,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正南(重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兵的提问切中要害。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回应,通过从体制机制、综合场景、平台融合三方面破题,以“一体两翼、多维协同”双向赋能运行机制为抓手,借助一体调度、案件协同办理、AI双向赋能、智慧平台融会贯通等工作机制,高效推进双向赋能工作。
问答间,监督的“辣味”与治理的“实招”碰撞,彰显出人大监督与发展需求同向而行的责任担当。
对单销号形成监督闭环
专题视察结束后,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交办涵盖智能预警能力提升、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特色场景深化等5类16项问题的监督问题清单,要求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对照问题清单,适时督办,对单销号,确保问题整改闭环落实。”
事实上,前两轮监督已有明显成效:2023年推动建成800平方米的区数字化治理中心,整合79类累计54万个感知设备,接入61类共计3.18万个风险点位,感知设备关联率达99.9%;2024年督促开发“会议智管”“便民集市服务”等8个区级特色应用,推动镇街“141”智治体系贯通率达88.2%,配置跑通智能预案800余个,高频事件累计流转2.67万余件,全区核心业务数字化率94.8%,累计归集数据52.8万条,应用贯通实战多跨协同能力综合评价排名全市第一。而今年的监督瞄准“体系能力跃升”,推动数字治理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永德表示,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聚焦短板弱项,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助力打造更多具有北碚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陈敏 汪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