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政办公室向青年教师敞开,教育的奇迹悄然发生。
来源 | 《中国教育报》5月8日3版好老师
作者 | 刘艺慧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在2019年独立建制时,就有70个班级、3200余名学生,师资队伍的突出特征是“新”:新教师多,“90后”教师占到80%,行政团队新手多,缺乏学科领头人。为此,学校打造“后备骨干成长营”,核心目标直指教师队伍中的结构性问题:既要培养专业精湛的教学骨干,也要锻造善于管理的教育领导者。
因此,成长营采用“双轨并行”模式,将专业发展与行政管理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参训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入行政部门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学习,这种“专业筑基、管理赋能”的双重滋养,让教育者的多元潜能得以开发。
一是“双向奔赴”选学员。学校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窠臼,摒弃了传统的“领导推荐制”,采用“自主申报+多维评估+党组织会议终审”的公开选拔模式,即教师选择想去跟岗的部门,跟岗部门根据教师的综合表现,确定是否选这名教师。学校还会关注、动员那些特别优秀却没有勇气报名参与的教师,最后由党组织会议集体决定后,公示跟岗教师及部门名单,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放到锻炼岗位上来。
二是“双重培养”育人才。学校致力于打造科研创新特色,所以成长营针对教师团队特质及学校人才缺口,采用“双重培养”模式,跟岗教师不仅要学习跟岗部门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学习该部门教科研项目的撰写,筹备、参加该部门的各种重要比赛、活动。为保障跟岗教师学有所成,学校聘请部门主任为管理导师,平时注重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外聘名师、特级教师为专业发展导师,定期进行听评课指导,帮助他们实现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双提升”。
三是“二次参训”多历练。在第四批成长营跟岗结束后,学校发现报名跟岗的教师数量与素质都有所下滑,学校打破“一轮培训”的局限,建立“跨年度二次参训”机制,允许教师根据发展需求二次参训,选择其他行政部门跟岗,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开辟通道。
四是“两种方式”展成长。结束跟岗后,教师要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进行专题汇报,说感悟晒成长。学校还会放手让他们去核心参与、筹备学校重大活动,如学校首届毕业晚会,加强实践锻炼。
经过5年探索,参加过成长营的38人中有22人成为学校管理中坚,2名管理骨干奔赴集团内另两所小学担任书记、校长职务,2人成长为中层正职,7人担纲副职,7人成为学科教研组长,还有3人获市新秀称号,1人获评区能手,29人获区新秀称号,他们在学校各领域闪闪发光。
例如,已是德育处主任的窦一凡指导15人次获得省市区辅导员风采大赛特等奖,自己也成长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青联委员”;已是教师发展处副主任的潘祝青指导一线教师申报课题,实现普通教师省、市级课题“零的突破”,她核心参与的教学成果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当行政办公室向青年教师敞开,教育的奇迹悄然发生。如今,38名参训教师如神经末梢般分布在学校各领域,正在以基层创新的方式重塑组织DNA,使学校成为持续进化的有机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