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记者从济南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高架桥上车水马龙,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噪音问题。如何在繁华喧嚣中为泉城寻得一方宁静之地?济南交通部门历经十八年探索,以“还静于民”为初心,将匠心与科技深度融入城市建设,精心打造出一条94.6公里的“降噪长廊”。

济南交通在声屏障设计上,从趵突泉的碧波、千佛山的苍翠中汲取灵感,提炼出雅绿、薄荷绿、天蓝、银灰、灰白五色色谱。这些色彩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融入了自然之美。在结构创新方面,他们采用“高直弧+弧形吸声筒+折臂式”三维结构,其中弧形吸声筒选用超微孔铝板,降噪系数高达0.75,远超行业平均0.7的水平,为降噪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准定位 直击噪音民生痛点

针对12345热线受理投诉中最为突出的高架桥噪音问题,济南交通认真分析工单,建立了“噪音热力图”。通过这一直观的图表,精准定位了北园高架、顺河高架等30处重点区域,为后续的降噪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据《环境噪声法》第41条,对符合安装条件的路段全面实施声屏障安装,做到“应装尽装”。在明湖中学路段,明确降噪目标值,昼间噪声不超过70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并将其纳入竣工验收强制条款,确保降噪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济南交通还将声屏障升级为“文明基础设施”,实现了“降噪、美育、治理”三重价值的叠加。声屏障不再仅仅是降噪的工具,更成为了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4小时守护 智能网格织就降噪结界

537路“交通智慧眼”实时监测并反馈屏障状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闭环监测。通过这一智能系统,能够高效缩短响应时间,及时发现并处理声屏障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了“30分钟应急圈”,配备专用应急抢修车辆,确保在2小时内完成破损屏障的修复。这一极速应急圈为声屏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市民随时都能享受到安静的出行环境。降噪屏障全年365天无休站岗,为市民筑起了一道全天候的“降噪防线”。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它们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城市的宁静。


硬核专利 破解工程难题

在济南荆山高架桥改造过程中,面临着人行道护栏与桥体间距仅30公分的难题,传统声屏障安装空间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工程困境,济南交通历时3个月研发出“护栏声障一体化”技术,将防撞护栏与声屏障合二为一,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仁和盛庭等5个小区路段,降噪效果达10分贝,同时节省两侧慢行一体化车道空间0.5米/侧。这一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噪音问题,还优化了城市空间利用,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新材料助力 打造城市“降噪”卫士

济南老虎洞山隧道敞口段距小区仅23米,同时还面临空间局限、视觉压抑、成本管控三大问题。传统的降噪方案难以满足这一复杂场景的需求。济南交通采用“轻质膜结构+ECP新材料”组合方案。其中,ECP板厚度仅8公分,却能有效降低低频冲击波,实现隧道敞口段噪声的“靶向阻隔”。安装后,噪声得到显著控制,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这一创新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条“降噪廊带”将继续延伸,济南交通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繁华与宁静本就可以并肩而行。用科技为城市按下“降噪键”,共同勾勒出城市更加美好的未来。

闪电新闻记者 张风硕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