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这是显而易见的,无数的农民虽然现在不再以农业为生机了,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在城市里打拼。
但是对于土地依然是相当重视的,只因为农村是他们最后的退路。大家也知道,我国的土地二轮承包是从1993年就开始的了,到了1999年才基本完成了。
而按照土地承包30年的计算,实际上到了2023年开始,二轮承包就开始大批到期,高峰期集中在2026年到2028年。
正因为如此,有一部分之前没有分到土地,或者是新增人口没有土地的,都是期待着能重新分配土地,这样才有保障。
然而,党的十九大中就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了,要做好第二轮土地到期后延长30年的相关工作。
这也相当于明确了,第二轮土地到期后,是不会打乱重新分配的,而是继续延长承包期30年。那为什么不打乱重新分配?这也是好些人最期待和不解的。
我国现有15亿多亩农村承包地,其中涉及近到了两亿的农户。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完善,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格局。
目前,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稳定的承包关系让农民能够安心投入生产,对土地进行长期规划与投资。
一旦重新分地,必然打破现有格局,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农民对土地政策失去信任,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出发,现代农业追求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
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少地区已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大型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重新分地会使土地重新碎片化,打乱现有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让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规模经营的主体遭受重创,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速度,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效益。
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不宜重新分地。在过去几十年的土地承包过程中,由于人口变动、婚嫁、户籍迁移等原因,出现了“有人无地”“有地无人”等现象。
如果贸然重新分地,看似能够解决部分人土地不均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矛盾纠纷。
比如,一些农民在自己长期承包的土地上建造了房屋、打了机井、搭建了农业设施,重新分地就涉及到拆迁、补偿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激化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另外,法律和政策层面也为不重新分地提供了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中央“长久不变”政策,都着重强调“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这不仅是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保障,也是政策稳定性和连贯性的体现。
虽然土地不重新分配,但对于新增人口,政策也提供了依法开垦荒地等替代办法,以保障他们的土地权益。
土地承包再延30年且不重新分地,是国家基于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问题处理以及法律政策延续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将为我国农村的持续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