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开欣医疗主办、沈阳静安医院承办的“智汇护理·守护记忆——2025第三届AI赋能痴呆整合照护与营养新未来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全省50多家医院300多名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临床一线护士齐聚峰会研讨学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施忠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护士祁雯雯,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张旭,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王珊珊,日本静和会浅井医院康复科科长王柏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雪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孔娟,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精神心理护理教研室副主任李红丽,沈阳市护理管理质控中心主任护师陈立新,开欣医疗创始人、董事长郭彤,开欣医疗CEO曹利,开欣医疗静安精神卫生医院徐桂娟院长、刘长辉副院长、徐海春副院长等医疗、护理、营养、科技领域的国内外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精英共襄盛会,一起探讨AI 赋能的多元可能性。









照护模式:携手国内权威,开拓国际视野

本届峰会围绕“护理-营养-康复-科技”四大领域,多位专家带来国际前沿最新研究成果,令与会者受益良多。

2001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更是达到了22023万人,占比15.6%。中国失智症(含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患者人数将近2000万,占全球近30%;85岁以上发病率超30%。世界卫生组织和阿尔茨海默病国际预测,2025年全球失智患者达7500万,老年人照护需求迫在眉睫。

然而,照顾记忆力受损的老人是一项艰巨而紧张的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以胜任繁重的照顾工作,给老人提供最佳护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雪兵围绕《认知障碍老年人的记忆照护与管理》,从临床实践维度解析记忆障碍干预的精细化方案。通过认知训练、环境适配、家属教育等多维度策略,构建 “医院-家庭-社区”联动的记忆守护网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照护效能。



研究显示,59%的认知障碍患者照顾者自诉有非常高的心理压力,40%有抑郁情绪,抑郁比例随着所照料患者病情的加重而升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护士祁雯雯以《认知障碍全病程管理中的家庭支持策略》为主题,阐述了居家照护者需求、多学科全病程管理模式、老年科多学科的组成和功能、家庭支持策略等,帮助家属正确理解并识别风险,指导家属基本的应对技能,并指导个案管理,制定个性化非药物干预。



日本静和会浅井医院康复科科长王柏十带来《日本的康复医疗理论与实践》,分享日本“介护-康复-营养”一体化照护模式。通过早期康复介入、多学科协同管理等实践,拓宽痴呆患者康复照护的国际视野,为国内康复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全周期支持”框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主任、主任医师施忠英主任以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肌少症与跌倒风险管理实践》为主题,从临床护理场景切入,系统解析老年群体跌倒防控的“风险识别-干预策略-效果评估”全流程。通过肌少症与跌倒风险的关联研究,为痴呆患者构建“预防-监测-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照护体系,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重症营养科医学博士孔娟以《关注老年人营养喂养:解锁生命“食”光密码》为主题,强调营养支持在痴呆照护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营养不良风险评估、个性化膳食方案制定,探索营养干预对患者认知功能、肌肉力量的改善机制,为“营养-康复-护理”协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AI赋能:智护记忆,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整合照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整合方面,应注重智能辅助与数据驱动。

静安医院建立“智能+人文”双轨护理单元,整合AI监护与Omsorg理念,借助智能系统开展认知筛查工作,通过智慧护理,his系统接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老年痴呆护理的征途上,以整合之力,点亮认知衰退患者的生命之灯。

开欣医疗静安精神卫生医院徐海春副院长以《老年整合护理的多维创新与价值引领》主题介绍,静安医院通过智能设备应用,如多模态雷达、摄像机、多功能智慧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护。静安医院还自主研发护理病历的AI内涵质控,利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搭建护理病历病历内涵质控智能体,内置医疗质控规则知识库对护理病历进行质控,使护理记录缺陷率下降70%,护理质控效率提升80%。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珊珊教授聚焦《乐龄科技在认知障碍照护及照顾者支持的应用》,深度探索AI、物联网等技术在照护场景中的落地路径。通过智能监测系统、远程支持平台等案例,揭示科技如何缓解照护者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为“科技+人文”照护模式提供创新范式。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在站博士后张旭博士以《AI驱动的护理研究新进展与案例解剖》为主题,展现机器学习、大数据在护理评估、干预决策中的前沿应用。从智能预警模型到个性化照护方案生成,解析AI如何重构护理流程,为智慧医疗照护注入“数据驱动”新动能,推动护理学科向精准化、智能化升级。



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与医疗护理从业者共同见证脑科学与AI深度融合的新纪元,开欣医疗神经调控中心宣布正式开启。标志着开欣医疗在神经、精神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欣医疗神经调控中心启动是新征程的起点,更是开欣医疗责任与使命的延续,开欣医疗将以科技创新赋能医疗护理、守护健康。

本次论坛以“AI赋能”为核心,融合多学科智慧,从护理实践、科技应用、营养支持、家庭照护等维度,全方位探讨痴呆照护的创新路径。专家们的深度分享,不仅为医疗护理从业者提供前沿知识与实践参考,更以“守护记忆”为使命,推动痴呆照护领域的规范化、智能化发展,助力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痴呆照护生态,为患者与家庭带来更温暖的医疗关怀。在学术大会分享交流阶段,从前沿理论到实战案例,从思维碰撞到技术革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一场饕餮学术盛宴。





静安十年:从“数字技术”到“整合照护”的进阶之路

静以修身,安以待人。十年笃行,镌刻创新印记,十年奋进,绘就发展华章。

时光荏苒,回首2023年至2024年,两届老年精神心理健康及照护学术峰会如灯塔般照亮行业前行之路,在老年照护领域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轨迹。

2023年,首届峰会以“数字技术驱动照护创新”为核心,于行业变革初期奏响先声。开欣医疗沈阳静安医院携手北京回龙观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单位,搭建起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期间,《精神科护理教学案例分析》的首发成为标志性事件。这部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许冬梅主任牵头、近30位行业精英共同编撰的著作,立足临床实践,精选典型病例,为精神科护理教学提供了珍贵的实操指南,填补了该领域教材的空白。



时隔一年,2024年第二届峰会聚焦“整合照护模式”,在首届基础上深化探索,将理论研讨与实践创新推向新高度。会议进一步明确整合照护的两大核心要素——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服务,开欣医疗沈阳静安医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性提出融合HSH模式的本土化“整合照护模式”,实现了不同服务主体的无缝衔接与全周期照护覆盖,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实践典范。

开欣医疗十年蝶变:从“区域专科”到“全国生态”

十年深耕,铸就精神健康生态坐标系。2015年,开欣医疗从沈阳3家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启航,十年间以 “地域深耕(沈阳筑基、上海辐射、全国布局)、业务裂变(专科医疗、基层服务、技术创新)、生态共生(医院-社区-家庭联动)”为战略脉络,构建起覆盖全国核心城市群的精神健康服务网络。

沈阳静安医院等专科底座筑牢临床根基,长三角连锁心理诊所与社区互联网诊室织密服务网络,神经调控中心与“开欣医生”AI 平台注入数字化动能,形成“科技+医疗+服务”的三维生态闭环,为痴呆照护等老龄化场景提供 “全链条、全场景、全周期” 解决方案,完成从区域专科到全国健康生态的华丽转身。

十年突破,开欣医疗以“产学研医”深度协同,解码痴呆照护三大创新密码。技术普惠化,神经调控、VR 训练、AI 智能监测等前沿技术,从沈阳静安医院的“创新试验田”,规模化应用于全国生态网络,让科技照护不再是高端医疗的专属。标准体系化,整合十年临床智慧,制定护理、营养、康复操作规范,通过培训认证、体系输出,破解基层服务质量参差难题。生态闭环化,创新“AI +人力”协同照护模式,以AI平台实现 24 小时智能监测预警,社区网络衔接医院-家庭资源,家庭照护者经专业赋能成为“照护合伙人”,构建“科技支撑、专业兜底、家庭参与”的可持续照护生态,真正实现“医院有深度、社区有温度、家庭有力度”的全周期守护。











开欣医疗CEO曹利指出,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痴呆照护已成全球挑战,论坛以“智汇护理·守护未来”为核,开欣医疗将聚焦技术与临床结合,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照护模式,致敬护理人并期待论坛凝聚合力。

十年是沉淀,更是新起点。未来,开欣医疗将以“AI + 护理 + 营养”为核心,让科技赋能的整合照护,成为健康老龄化的“中国引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