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央视新闻的报道指出,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合理使用时,它能为人们带来更安全、更美味、更多样的食品选择。

食品添加剂常被误解为“洪水猛兽”,实则其存在有着必然性与必要性。从卤水点豆腐的千年智慧到现代食品工业的防腐保鲜,食品添加剂贯穿人类饮食文明始终。无论是延长面包保质期、赋予蛋糕蓬松口感,还是保障酱油品质稳定,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早已融入食品生产全链条。科学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既满足了食品工艺需求,也守护着“舌尖上的安全”。

“零添加”宣传的泛滥,折射出社会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偏差。食品生产离不开防腐、贮存等方面的技术支撑,盲目追求“零添加”反而可能因防腐不足导致食品变质,带来健康风险。比如,某些企业以高盐配方替代防腐剂却标注“零添加”,当消费者沉迷于“零添加”标识而忽视盐分过高的风险时,就会陷入“健康陷阱”。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禁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识,这是对食品安全认知的重塑。这一举措不仅叫停了虚假宣传,更将评判标准拉回科学轨道。

从滥用添加剂透支信任,到“零添加”营销制造焦虑,食品安全治理始终在与认知博弈。安全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选择,而是科学标准下的动态平衡。对此,消费者需保持理性,走出“谈添加剂色变”的误区。

当然,走出误区不仅需要认知纠偏,更需要监管发力。提升监管能力、优化监管方式,方能增强公信力。当消费者、企业与监管部门在科学共识基础上形成合力,食品标签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明白纸”。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木须虫(公职人员)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