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崖头村全貌。
图为崖头村夜景。 记者 张娟娟 摄
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距石楼县黄河奇湾20余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崖头。
站在村中观景台上俯瞰,民宿错落有致,农田绿意盎然,黄河宛如青色绸带蜿蜒环抱。夜幕降临时,民宿灯火与璀璨星空交相辉映,俨然黄河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从村民“出不去”到游客“进不来”,从“信号靠陕西”到5G全覆盖,从“昔日空心村”到青年返乡创业,从烂枣林到网红打卡点……
记者三次到访,亲眼见证了崖头村一年一个变化,三年一大跨越的蜕变与重生。
初 访
2022年深秋,一场秋雨过后,记者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的崖头村。
刚驶入村道,车子便在狭窄坑洼的土路上剧烈颠簸,泥浆四溅。司机师傅摇头苦笑:“这路,越野车走起来都费劲。”无奈之下,记者只得徒步前行。
村支书贺树新站在村口迎接我们,裤脚沾着泥点,他身后的枣树林里,地上的枣子散发出酸腐味。“这路就算是晴天出行,也不是简单的事。要是去县城,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乡里,然后再坐两个小时的客车才能进城。赶上雨雪天,根本出不了门。”同行的村干部也指着手机信号栏自嘲着调侃:“看看,人在山西,网在陕西,连信号都不愿在咱村多停留。”
记者敲开一户人家的门,68岁的呼瑞英大娘正从旱井里舀起浑浊的井水,水面上还漂浮着几片落叶:“这水沉淀一下还能浇菜园子。”偌大的8孔窑洞院落,只有老两口留守,子女都外出谋生。
“现在村里的人倒是吃穿不愁了,但要在村里挣几个钱还是太难,所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贺树新带记者走过杂草丛生的巷道,鞋底沾满泥浆,他踢开脚边一块碎石说,“这年轻人一走呀,村子里就冷清多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有几个40多岁没成家的,好不容易才能娶个离婚带娃的婆姨。”
站在村口,望着四周连绵的群山,贺树新嗟叹道:“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连买块豆腐都得步行几十分钟。好不容易进村的商贩压低价格收购农产品,同样品质的高粱每斤都比外村低5毛钱。”
是啊,崖头村明明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北连“黄河奇湾”,南接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还有古渡口、悬棺葬等众多景点,却因交通闭塞,依然“养在深闺无人识”。
再 访
“闺女,你快再来咱村看看!自打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修通,村里变化大得很!”2024年初秋,一通来自呼瑞英大娘的电话,让记者带着好奇与期待,再次踏上前往崖头村的路。
崭新的黄河一号公路蜿蜒盘旋,一路上,观景台、停车区、旅游标识牌点缀其间,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一进村,记者直奔呼大娘家,家中景象让人眼前一亮:屋檐下,成串的玉米棒在阳光下金黄耀眼;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欢快流淌;冰箱里,新鲜的肉蔬摆放得满满当当。呼大娘满脸笑容地说:“路通了,电稳了,这活法一天比一天好了。”
路过贺树才家时,老两口正坐在桌前吃晚饭。热气腾腾的汤面里,豆腐、蔬菜和着葱油,再配上案几上萝卜干和苜蓿叶两碟小菜,窑洞里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贺树才夹起一筷子凉拌苜蓿,满脸笑意:“现在村里搞旅游,城里人就稀罕这个,想也想不到,野菜还能卖上钱。”说着,他又指向门口的代步车,笑出满脸褶子:“以前路不好,都不敢想开车的事儿。没想到老头子68岁了,还能开上车。”
在村里,记者遇到返乡创业的王兴财,他家的小卖部生意红火,货架上摆满了当地特产。“以前在外面开小卖部,听说村里要搞旅游开发,我就回来了,现在村里的生意可不比外面差。”王兴财一边整理货物一边说。
村头的枣树林也不再寂静。200亩“黄河红枣大观园”里,26种抗裂枣挂满枝头,林下苜蓿、野菜供游客采摘。昔日无人问津的烂枣林,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老支书贺树新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旅游旺季,一天的收入抵得上过去半年!”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是旅游路、富民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希望之路。”石楼县和合乡党委书记陈彦林站在黄河畔,望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夕阳西下,黄河波光粼粼。河风送来阵阵欢笑声,几个孩子追逐着收枣的三轮车奔跑,惊飞了枣林里的麻雀。曾经沉寂的小山村,正循着这条公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 访
今年“五一”假期,听闻崖头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带着探寻惊喜的心情,暮春时节,记者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
刚到村口,竟遭遇了“堵车”,自驾车队排起长龙,车窗里探出的镜头,争相捕捉漫山遍野的鲜花、窑洞檐角摇曳的红灯笼,还有远处黄河与蓝天相接的壮阔画面。
进了呼大娘家,老人一把拉过记者的手:“闺女,你看,现在的活法多好,家里能洗热水澡,睡前还能刷短视频。窑洞新了,日子也跟着新了。”只见呼大娘家的窑洞里装上了地暖,WiFi信号满格。72岁的老人边说边领着记者参观村里的“三区七题”主题院落:“往事印象”院的老纺车吱呀转动,游客们好奇地弯腰学磨豆子;“浪漫微醺”院飘出枣芽茶香,几个年轻人举着茶杯拍照;“亲子时光”里,孩子们捏着黄河泥塑,小手沾满金黄的泥土……
民宿院落里,“满房”的牌子在春风里轻轻晃动。呼大娘的儿子儿媳贺军平夫妇穿梭在各个院落,脚步匆忙而欢快。曾在内蒙古露天矿开了14年翻斗车的贺军平,如今担任村里的网格员兼水电工,每月收入4500元;妻子李艳梅负责民宿保洁,同样月入4500元。夫妻俩感慨地说:“守着家,挣着钱,还能照顾爹妈,这日子过得踏实!”
“变化就是源于崖头村被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里通过民宿托管实现分红,8人有了稳定工作,人均年增收超3.7万元。”村委会主任刘东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钱包鼓了,大家心气儿也高了!”
站在观景台上,陈彦林难掩自豪:“靠着特色院落,咱崖头村拿下了‘山西省首届最美民宿客栈’大赛冠军!‘五一’期间,我们组织了唱戏、陕北说书、篝火晚会等活动,游客来了大概有两三万人。”
这份热闹,正吸引着游子返乡:贺元红夫妇从河北归来,妻子通过“山西红姐”抖音号直播卖家乡山货,丈夫则忙着筹备枣芽茶加工厂,探索养蚕新产业;王云林的烧烤摊飘来香味,他熟练地将淄博小饼卷上本地羊肉,香气引得游客驻足,笑称“家门口就是大市场”。
暮色渐浓,来自临汾的李女士一家站在观景台,听黄河涛声与星空私语:“白天看黄河奔腾,晚上赏星河满天,连睡觉都能听见黄河的涛声!孩子住了两天都舍不得走了。”
夜深了,呼大娘家的窗棂透出暖光,屋内不时传来欢笑声。热炕头上,游客们围坐着,听老人讲述“人背驴驮运山货”的往事。窗外,黄河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崖头村从沉寂走向繁华的动人故事。记者 张娟娟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