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周雁翔

茶,是华夏民族生活中的一道别具内涵的风景,茶又是岁月里的一味清欢。古人以茶会友,煮茶论道,茶烟袅袅中藏着“且将新火试新茶” 的雅致;今人捧杯品茗,看茶叶浮沉,亦能在快慢之间悟得生活真谛。茶多酚浸润着每一寸时光,既褪去了浮躁,又沉淀出从容。

人生难得一杯清心的茶,南方人喝茶是品,慢慢的品,北方人喝茶是渴,一饮而尽。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在融合中逐渐升华且在普及,由此,茶不但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茶文化,而且还成了生活与人生中的一种境界。

茶之一道,始于唇舌,达于心境。初饮者品其味,或苦或甘,不过喉头几滴清润;深谙者悟其韵,茶烟袅袅间,看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如人生起落,方知“茶需慢饮,心宜静品” 的境界。世人忙忙碌碌,若能在案头置一盏香茶,于氤氲水汽中暂忘俗务,以茶滤心,则浮世纷扰皆成过眼云烟,此乃喝茶的 “静心之境”。



茶烟袅袅处,人间烟火长。

紫砂壶中的水正咕嘟作响,茶针挑开茶饼时,陈年普洱特有的陈香混着松烟气息扑面而来。这缕茶香穿越千年时空,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里,从魏晋名士的林下清谈间,从唐代煎茶的鼎沸声中,悠悠然飘进了现代人的玻璃茶杯。

中国饮茶史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上古时期,茶以药用之姿登场,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让这片神奇的叶子与人类命运交织茶文化肇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今绵延千年。先民从 “生煮羹饮” 的实用需求出发,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注入审美意趣与哲学思考 —— 唐代陆羽著《茶经》,将饮茶从生活行为升华为系统文化;宋代 “点茶斗茶” 成风尚,茶席成为文人雅集的精神场域;明清以降,茶融入市井烟火,形成 “客来敬茶” 的礼仪传统。茶,从一片树叶演变为承载东方美学的文化符号。



茶席之上,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茶分六色,恰似人生百态。晨光熹微时,最宜取一撮碧螺春,沸水注入白瓷碗,蜷曲如螺的茶芽瞬间舒展,恰似江南三月柳丝轻扬,轻啜一口,鲜爽的豆香在舌尖炸开,唤醒整日的精气神;若偏爱淡雅,安吉白茶的玉白叶芽在玻璃杯中翩然起舞,茶汤清润如月光,带着独有的“兰花香”,抚平心绪的褶皱。午后时光,当以乌龙茶提神。紫砂壶中,武夷岩茶的肉桂辛香浓烈,恰似岩骨铮铮;水仙则温润醇厚,裹挟着木质香与花香,浓茶入喉,荡涤困倦,齿颊间留着岩骨花香的绵长韵味。而凤凰单枞的蜜兰香、鸭屎香,香气高扬霸道,七泡之后仍余韵悠长,将乌龙茶 “绿叶红镶边” 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暮色四合时,红茶最能抚慰身心。祁门红茶以 “祁门香” 著称,蜜糖甜香与苹果、玫瑰的芬芳交织,佐以鲜奶便成丝滑奶茶;正山小种的松烟香与桂圆汤般的醇厚,仿佛将武夷山的云雾揉进茶汤。若逢细雨绵绵,煮上一炉老寿眉,枣香、药香在陶壶中氤氲,与雨声共鸣,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科学的显微镜下,茶叶的秘密逐渐清晰。绿茶的茶多酚抗氧化性强,保留着自然的清新;红茶经过全发酵,茶黄素与茶红素赋予其醇厚口感;乌龙茶的半发酵工艺,让香气与滋味达到精妙平衡;湖南茯茶金花璀璨,菌香独特;广西六堡茶槟榔香悠长,茶性温和,最宜冬日暖身。黑茶则是岁月的沉淀。云南普洱生茶如少年意气,苦涩与回甘交织,在时光中慢慢转化;熟茶醇厚顺滑,陈香浓郁,恰似长者的包容。湖南茯茶金花璀璨,菌香独特;广西六堡茶槟榔香悠长,茶性温和,最宜冬日暖身。黑茶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独特风味,兼具消食解腻之效。这些不同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茶叶丰富的营养成分与独特口感,让喝茶从单纯的味觉享受,升华为对健康的滋养。而在更多人心中,茶的妙处在于消解浮躁。当滚烫的热水注入杯盏,看茶叶沉沉浮浮,恰似人生起落。初尝时微苦,细品却回甘,这种先抑后扬的味觉体验,恰似生活的隐喻。



真正的喝茶境界,藏在饮茶人数的微妙变化里。一人独饮时,茶是与自我对话的媒介。此时最适合备一盏白毫银针,在瓷杯中静静观察芽尖的沉浮,茶汤的透亮映照着思绪的清明。窗外风雨、案头书卷,皆可化作茶韵,心随茶香游弋于天地之间,喧嚣渐远,只余“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的澄澈。茶烟袅袅间,过往得失、未来期许,都在这一方茶席上沉淀为平和的心境。

两人对酌时,茶成为情谊的纽带。选一壶陈年铁观音,紫砂壶中,醇厚的茶香与绵长的回甘正适合促膝长谈。或是共饮一瓯茉莉花茶,雪白的茉莉与碧绿的茶芽交相辉映,香气清透,话匣子也随着氤氲的热气缓缓打开。无需刻意寻找话题,茶过三巡,平日里羞于开口的心事、藏在心底的感慨,都能在茶香的催化下自然流淌。此时的茶,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的邀约,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三人围坐,茶席便成了生活的缩影。普洱熟茶的醇厚包容,正宜承载不同观点的碰撞;祁门红茶的馥郁芬芳,为闲聊增添几分雅致。笑声与茶香交织,谈天说地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都在茶香中悄然化解。而更多人相聚时,茶则化作生活的底色。煮上一大壶六堡茶,任茶汤在陶瓮中翻滚,每个人都能从大茶碗里舀出一份温暖与热闹。茶的滋味不再是重点,共享的时光、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才是这场聚会最珍贵的茶香。



茶烟袅袅,时光缓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这杯茶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心灵的栖居之所。它提醒我们,再忙碌的日子,也值得停下来,用一盏茶的时间,品味生命的清欢。

清晨茶犹如清露洗心晨光初绽时,执一盏绿茶,看叶片在水中舒展如晨雾里的新叶。轻啜一口,微涩转瞬化作清甜,似将一夜沉梦涤净。此时心境澄明如镜,怀揣对一日光阴的期待,指尖余温漫过掌心,连呼吸都染上草木清气,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向暖而生。

午后茶如闲云漫卷,捧杯红茶,看琥珀色茶汤里浮着斜斜光影。茶点轻叩瓷盘,声响都被阳光揉得绵软。半靠椅背,任茶香漫过案头书卷,心随茶匙搅动渐渐松弛——案牍劳形暂抛,闲事俗务且放,只贪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慵懒,让时光在茶烟中凝成琥珀。或取一青瓷杯,投少许碧螺春。沸水入盏,茶叶便如绿蝶振翅,在琥珀色的茶汤里舒展沉浮。轻啜一口,清苦在舌尖漫开,转而化作回甘,直抵喉间,似有山野清风掠过唇齿。

夕阳茶更有一番沉璧映心的优雅与温馨,暮色浸染时,紫砂壶里煮着老茶,汤如赤金映着窗棂渐暗的光。茶气裹着岁月陈香漫开,入口醇厚如暮年往事——少时锋芒被时光泡得温润,得失悲欢都化作杯底沉韵。静坐看夕阳在茶汤里碎成金鳞,忽然懂得“回首向来萧瑟处”的释然,一瓯茶里,盛着半世烟火半世清欢。

三种茶,喝的是晨光、午阳、暮色里的自己——或清冽如朝露,或温醇似暖阳,或沉敛若深潭,终是在一盏茶汤里,照见不同时辰里,心的模样。





茶有茶席,酒有酒席,而茶席上的人数哲学也大有玄机,一人茶:与自己言欢,青瓷杯盏在案,沸水温润过壶身,投茶、注水、出汤,每一个动作都慢得像与时光对话。茶汤在杯中荡起细沫,独坐的人望着水汽氤氲,听茶漏滴答如心跳。不必寒暄,不必迁就,茶味浓淡随心意——浓时可品回甘里的孤勇,淡时可看茶叶沉浮似人生起落。指尖摩挲杯沿,忽然明白“独坐幽篁里”的自在:茶烟袅袅中,与自己赤诚相对,心事被茶汤泡得柔软,喧嚣世界退成背景,只剩一盏茶的清寂,照见灵魂的褶皱。此刻,整个世界都是您的,静心、清心、养心,舒心、放心、修心,一种大雅的境界油然而生,好难得的惬意与精爽。





两人茶:共盏话春秋,紫砂壶分茶入杯,对面人眼底映着茶汤微光。不必多言,递茶时指尖相触的温度,已胜过千言万语。泡老茶时,你说“这年份像极了我们初识的秋”;冲新茶时,对方笑“这鲜爽倒似你当年冒失的模样”。茶过三巡,话匣随热气漫开:或聊近况琐碎,或谈往昔趣事,茶桌成了最松弛的树洞。偶有沉默,也被茶香填满——你添水,我续杯,默契在茶汤流转间生长,如“海内存知己”的笃定:人间匆匆,幸得一人,可共一盏茶的暖,可抵半世路的寒。真实,茶逢知己话语多,于是,谈心、交心、倾心、慰心、由此知心。





三人茶:鼎足话江湖。盖碗分茶,三杯落定如三星聚首。性子急的人先端杯,“烫嘴也要尝鲜”;稳重的人轻吹浮沫,“茶要慢品才知味”;活泼的人总爱添趣,“看这茶叶像不像我们仨凑一起的热闹”。话题如茶味层次迭出:从工作吐槽到旅行见闻,从诗词歌赋到市井烟火,笑声惊得茶宠上的茶渍都跟着晃。有人添水时,总有人伸手护杯沿;有人话多时,总有人侧耳倾听。三个人的茶席,像幅“兰亭雅集”的小品:不必论高低,无需争主次,你一言我一语,茶味在喧闹中愈显醇厚,恰如“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谊——江湖路远,有二三知己围炉煮茶,便是人间好时节。还会激发升华智心,壮心、慧心、灵心、细心、宽心、坚心等。

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席上的人数从不是数字,而是心与心的距离:或与自己和解,或与知己共鸣,或与挚友同频,杯盏交错间,喝的都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意。



若说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杯中的茶汤便是流动的诗篇。闲时对窗而坐,看阳光穿透茶汤,在桌角织就一片金斑,便觉岁月温良,万物皆可慢品—— 这一盏茶香里,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也盛着千年未改的风雅。





茶之一道,始于唇舌,达于心境。初饮者品其味,或苦或甘,不过喉头几滴清润;深谙者悟其韵,茶烟袅袅间,看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如人生起落,方知“茶需慢饮,心宜静品” 的境界。世人忙忙碌碌,若能在案头置一盏香茶,于氤氲水汽中暂忘俗务,以茶滤心,则浮世纷扰皆成过眼云烟,此乃喝茶的 “静心之境”。

论及养生,茶更是自然的馈赠。绿茶含茶多酚,抗氧化以清血管;红茶性温,冬日饮之可暖脾胃;普洱降脂,陈年老茶更具温润之力。晨起一杯淡茶,唤醒脏腑;午后半盏浓茶,消解困乏;夜读时浅啜清茶,安神静心。茶之养生,不在刻意而为,而在日常点滴—— 以茶代酒,少了几分辛辣刺激,多了一味草木清香,于不知不觉中滋养身心。



喝茶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将茶味喝成了生活的滋味:浓淡自适,甘苦从容。而养生之道,亦藏在这一斟一酌间—— 以茶养心,以心养身,方得岁月清欢,身心皆安。

茶文化有它的脉络与肌理,茶文化的形成:经过了从草木到文明的沉淀。茶文化脉络悠长,起源于上古时期,最初茶作药用。至商周,茶发展为祭品与饮品。汉唐时,饮茶之风盛行,陆羽《茶经》问世,茶文化体系成型。此后,经宋之精致、明清之革新,传至海外,在各国绽放异彩。其肌理在于,茶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从物质看,茶的色、香、味、形带来感官享受。于精神层面,它承载礼仪、哲学与审美,“和、静、怡、真” 等理念融入其中,以茶修身、会友,在品茗中感悟人生,凝聚文化认同。



茶文化还含有三重层次:物质层:茶事之美。茶品:绿茶的清鲜、红茶的甘醇、乌龙茶的岩韵、普洱茶的陈香,茶类因风土孕育万千滋味。茶器:宜兴紫砂壶的古朴、景德镇瓷器的雅致、建盏的“鹧鸪斑” 窑变,器与茶相映成趣。茶技:潮汕功夫茶的 “韩信点兵” 分茶法、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 仪式感,技艺中藏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制度层:茶礼之序。礼仪规范:长辈赐茶需双手接盏,客前斟茶七分满为敬,茶席位次暗含“左尊右卑” 的传统礼制。民俗传承:江浙 “元宝茶” 寓招财之意,云南白族 “三道茶” 喻 “一苦二甜三回味” 的人生哲理,茶俗成为地域文化的活态密码。

精神层:茶心之道。茶修:以茶为镜,在注水、出汤的专注中修炼心性,如林清玄所言“喝茶时,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有整壶茶的存在”,悟得 “无我” 之境。茶道:日本茶道 “一期一会” 强调珍惜当下,中国茶道 “和静怡真” 追求天人合一,茶成为照见生命本质的媒介。茶禅一味:寺院茶礼中,“吃茶去” 的公案道破玄机 —— 茶瓯里既有 “担水劈柴” 的生活,亦藏 “明心见性” 的禅机。

茶文化的多元面相:文人茶:以茶入诗(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茶会友(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茶是风雅生活的注脚。市井茶:北京大碗茶的爽快、成都盖碗茶的闲适、广东早茶的烟火气,茶是百姓日用的亲切。



茶空间创新:现代“茶咖融合” 空间、茶主题美学展,传统茶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如年轻茶人用冷泡茶解构 “老茶碗”,让茶香飘进了现代的生活。从柴米油盐的 “俗” 到琴棋书画的 “雅”,茶文化始终在流动中生长 —— 它是杯盏里的东方哲学,亦是岁月沉淀的生活智慧,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茶事,共同织就中华文明的一缕茶香。


我们华夏茶酒文化研究院在无锡运河之畔的“聊寓”茶文化空间

我喜欢喝武夷山的大红袍,也喜欢喝西湖龙井,还喜欢喝黄山的太平猴魁,还有普洱。而我因朋友的关系常喝的还是潮州韩江之畔凤凰山的凤凰单丛。当然,我更喜欢喝的还是南国的知己朋友从农民手里买的没有包装的野山茶,不论是福建南平或武夷山的还是广东潮汕的都好喝。喝茶,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因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及爱好所定。

在忙碌纷扰的生活里,喝茶宛如一道温柔的光,照亮了琐碎日常。它以淡雅的香气、灵动的滋味,为我们营造一方静谧天地。从清晨醒脑的第一杯,到夜晚舒缓身心的一盏,喝茶串联起生活点滴。它让我们于喧嚣尘世中,找到内心宁静;在人际交往里,搭建情感桥梁。生活,因喝茶而多了几分诗意、几分从容,愈发精彩纷呈。



瓦铫煮茗悠韵香,

静对青山意自扬。

心远尘嚣神渐逸,

一杯香茗悟沧桑。

2025、5、18作者于鲁中齐国之都聊斋故里


本文作者周雁翔在无锡运河之畔的“聊寓茶文化空间”

周雁翔简介:文化学者、文化创意策划设计家,曾任图书馆、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职称。

现任:华夏文化创意策划研究院,首席创意策划设计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文化艺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专业文化委员会会长。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和蒲松龄文博馆名誉馆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