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北京。
自从妻子李伯钊住院,杨尚昆只要有时间,就必定陪在病床前。但病魔无情,尽管医生想尽办法为李伯钊延长生命,李伯钊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全家人的陪伴下,年仅74岁的李伯钊离开了人世。正当医生准备将遗体推入太平间时,许久没有说话的杨尚昆忽然发了火:
“尸骨未寒,让我们再多坐一会儿!”
众人面面相觑,纷纷退出了病房。杨尚昆起身坐到了病床前,轻轻拉着李伯钊的手,回忆起二人半个多世纪的相伴时光……
杨尚昆出生在四川潼南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在四哥杨闇公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杨尚昆追随四哥到了重庆,并加入了共青团,次年转入共产党员后,杨尚昆根据组织委派到了上海。
一次,杨尚昆到国民通讯社看望老乡,结果刚进门就遇到警察查封,杨尚昆因此被关进了拘留所。在被关押的犯人中,杨尚昆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她就是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李伯钊。
李伯钊出生于重庆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比杨尚昆小两岁。13岁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后,李伯钊受著名共产党人萧楚女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倾向革命,经人介绍加入共青团。
杨尚昆的六妹和李伯钊是同学,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因此杨尚昆在重庆期间就认识李伯钊。后来李伯钊由于反对反动知识分子当校长,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组织上便派她到了上海。
因为有看守在,杨尚昆没有和李伯钊打招呼。从拘留所脱身之后,杨尚昆将李伯钊被捕的消息向组织作了汇报,才得知李伯钊到了上海后,被安排在工人区担任平民夜校的教员。
由于在工作上初见成效,李伯钊被反动当局察觉,并伺机将其逮捕。共青团组织正通过济难会积极营救她。
李伯钊出狱后,组织上为了保证其安全,决定送她前往苏联学习。离开上海的那一天,杨尚昆等人雇车将李伯钊送到黄浦江畔,目送她登上了前往苏联的邮轮。没过多久,杨尚昆也到了苏联,和李伯钊在中山大学再度相遇。
1929年暑假,杨尚昆和李伯钊等一批中山大学同学在苏联海滨疗养,期间二人经常在一起散步谈心,心也逐渐靠在一起。后来杨尚昆送给李伯钊一件女式西服上衣,便成了两人的定情信物。
不久,杨尚昆和李伯钊在莫斯科结婚。
1930年,李伯钊受组织安排,回国从事工人运动。次年年初,杨尚昆不顾共产国际的一再挽留,毅然回国和李伯钊在上海团聚。然而没过多久,李伯钊又被派往苏区工作,一对新人再度分离。
直到两年后的春节,杨尚昆到了瑞金,才又见到李伯钊。此时的李伯钊已经是苏区的“赤色明星”,整天为革命的文艺宣传事业忙得不可开交,夫妻二人尽管同在苏区,却也难得见上一面。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杨尚昆和李伯钊共同踏上了征途。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突入云南,杨尚昆在途中不幸负伤,周恩来特意安排李伯钊带担架队参加救护,顺便照顾杨尚昆。
自从长征开始后,杨尚昆和李伯钊就一直没有见过面,如今负伤之后反倒重逢。杨尚昆得知是周恩来的安排后,主动谢绝了好意,让李伯钊带领担架队返回中央工作团。
渡过金沙江之后,主力红军在会理附近休整,杨尚昆所在的红三军团奉命攻打会理。战斗打响前,李伯钊带领宣传队到红三军团慰问,正在处理公务的杨尚昆听到那熟悉的歌声,当即写了便条让通讯员给李伯钊送去。
不大一会儿,李伯钊来到军团部。正在和杨尚昆等人研究作战方案的彭德怀,见到李伯钊后打趣她“情报准确,直接就摸到了军团部”,还拿出冰糖招待她。而李伯钊则趁机请求参加攻城,杨尚昆也为妻子求情。
彭德怀见状,破例允许李伯钊留在指挥所观战,还专门腾出时间和空间,让杨尚昆和李伯钊说说“悄悄话”。
懋功会师之后,张国焘力主西进,企图实现其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野心。为了保证红军的团结,毛主席决定调杨尚昆去陈昌浩那里报到。张国焘致电陈昌浩要求率军南下后,毛主席等人决定带着中央单独北上,并叮嘱杨尚昆将总政治部的干部带出来。
为了不引起陈昌浩的怀疑,杨尚昆派警卫员给李伯钊送信,让她立刻返回总政治部,结果等了好几个小时不见警卫员回来。眼看着约定的时间已到,杨尚昆狠了狠心决定不等了,率领部队追赶毛主席。
等杨尚昆追上了大部队,仍不见李伯钊和警卫员的踪影。毛主席听说此事后,皱着眉头说:“不妙啊,赔了夫人又折兵!”
果然,毛主席这句话言中了。杨尚昆派去送信的警卫员迷失了方向,等天亮才将信送到李伯钊手上。李伯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往回赶,等到了前敌指挥部,却见不到红一方面军的人,李伯钊还被缴械关了起来。
就这样,李伯钊在张国焘的裹挟下被迫南下。第二次过草地之后,李伯钊找朱德诉苦,朱德坚定地告诉李伯钊,如果张国焘还打红旗,就继续跟他走;如果打白旗,就跟他斗争到底。
自此,李伯钊更加努力工作,通过文艺宣传提高战士们的觉悟。第三次过草地后,李伯钊想办法拿到了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会议记录,为后来清算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做出了贡献。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已经在一年前到达陕北的杨尚昆,派警卫员将李伯钊接到了保安,夫妻二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终于又团聚在一起。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伯钊始终在文化宣传的岗位上工作,而杨尚昆则出任北方局副书记,协助刘少奇建立根据地,战斗在前线。一对夫妻分分合合,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在北京安了家,一家人真正生活在一起。
从1945年开始,杨尚昆就一直担任中办主任一职,直到60年代初,而李伯钊则继续投身文化事业,歌剧《长征》就出自李伯钊的笔下,之后还被改编为话剧。
1966年,杨尚昆被调往广东担任省委书记,之后被撤销了一切职务。李伯钊受牵连工作受阻,身体也遭受到极大的损害,在幽禁中凭借记忆,对《长征》继续修改创作。
从1978年开始,杨尚昆继续留在广东工作,而李伯钊则回到北京,继续带病创作。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组织上给她派来助手,经过数年的耕耘,对于歌剧《长征》的改编终于完成,并定名《北上》。
遗憾的是,《北上》问世三年后,李伯钊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对夫妻历经磨难,却难得相聚,终究还是天人永隔。在李伯钊的骨灰盒上,杨尚昆刻下了八个大字:
“终生伴侣,永恒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