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天旱时,浇地基本上靠机井,可今年不一样了!”日前,正在田地整理水管的东明县小井镇洼刘村村民刘来柱,看着清澈的黄河水顺着沟渠奔涌而来,熟练地架设水泵,将“生命之水”引入麦田。
曾经依赖机井灌溉的这片土地,在镇政府的统筹调度下,迎来了高效便捷的灌溉新模式,让村民对丰收充满了希望。刘来柱回忆,过去村里主要依靠机井灌溉,不仅用电成本高,一旦机井出现故障,就影响灌溉。他说,今年清明节前后,小井镇首次开闸引入黄河水,及时为小麦浇灌了关键的第一遍水。前段时间正值小麦二次灌溉的关键时期,地头机井突发故障,就在村民们焦急万分时,镇水管站迅速响应,再次调度黄河水,及时解决了灌溉难题。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小井镇党委、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小井镇党委书记邢罡到任后,第一时间深入各村调研,发现部分村庄存在灌溉设施老化、抗旱能力不足等问题。他积极协调水利部门,优化黄河水调配方案,确保干旱时节农田用水无忧。同时,镇水管站加大巡查维护力度,保障输水渠道畅通无阻,让黄河水能够顺利流入每一块农田。
“黄河水比井水更有肥力,不仅浇地效果好,还省下了电费和设备维修费。”村民张兴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黄河水灌溉后,每亩地可节省成本几十元,洼刘村1000多亩耕地累计节省的费用十分可观。
“保障农业生产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邢罡表示,小井镇将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动更多村庄用上黄河水,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切实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站在洼刘村的田埂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黄河水不仅滋润了土地,更温暖了民心,成为小井镇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力支撑。
菏泽日报记者 彭传军 通讯员 刘汉功 李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