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部东西方向的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是漳河,另一条是滏阳河。虽然两者同属海河流域,但是漳河属于漳卫南运河水系,而滏阳河则属于子牙河水系,在河北磁县境内两河之间距离最近也有8公里以上。
漳河和滏阳河分属海河流域的不同水系
今天漳河与滏阳河最近相距也有8公里多
但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之前,两条河流却是一条,如果按照水量来划分主次的话,滏阳河是漳河的支流,而两河交汇地点就是在磁县县城附近的开河村。
清朝康熙《磁州志·山川·滏阳河》记载:
……往时漳滏合流在州东北五里开河村,漳得滏助,每于涨溢时,大为民害。明成化十一年,州判张珵塞其交汇之口,疏滏北流,而漳渐远徙,二水遂分……
由此可见,在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之前漳河与滏阳河是在开河村交汇成一条河流的,苦于水患,磁州的判官(判官是州级行政机构的佐贰官,协助知州处理政务)张珵将交汇口堵塞,使滏阳河向北流,而漳河则逐渐与滏阳河分开,越徙越远。如果从明成化十一年算起,漳、滏两河分开已有550年了。
明朝地图上的漳河与滏阳河
其实,张珵并不是第一个导滏阳河水北流的人,另一人是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元中统三年(1262年)他因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郭守敬面陈了“水利六事”,其中第四事就是提出:“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不过他仅仅是做了引水灌溉的工作,因此在反映元朝时期的地图上,漳滏合流与引水灌田的河道是同时存在的。
金朝漳河、滏阳河为同一河流
元朝地图中的漳河与滏阳河虽有联系,但滏阳河已经北流
不过在明成化十一年之后,漳河、滏阳河也不是彻底分开,当漳河水大时,还会夺滏阳河的河道,不过随着洪水退去,漳滏又重新分开。康熙《磁州志·艺文·修州城记》中就记载:“成化十八年秋大雨,漳滏俱溢,坏公私庐舍,此盖一时泛滥,至水退时,漳滏仍自分流也。”
这种状况直到康熙三十三年才彻底稳定下来,成为今天漳河入卫河、滏阳河北流的格局,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畿辅安澜志·漳河》中载:昔时漳滏合流,康熙二十三年漳河东徙,三十三年漳河复还故道,寻又东徙,滏水独行遂无水患。
2023年10月初,媒体报道了滏阳河与民有渠连通工程,使滏阳河水可以通过这个工程调入临漳、成安等东南部相关县,报道中称“邯郸母亲河滏阳河首次成功引入临漳境内,结束了临漳县长期以来依靠岳城水库单一水源的历史。”说明了滏阳河与漳河又一次实现了联通。
连接滏阳河与民有渠的连通工程,长约4公里多
而这个“滏阳河与民有渠连通工程”的走向是“滏阳河水沿新建三里屯退水渠流入七支渠,最终汇入临漳县邺城公园水系。”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卫星图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渠道,因此并非像上面报道中的“新建三里屯退水渠”。更为重要的是,这条渠道很可能就是漳滏合流之前的一段河道,而从这个渠道向西的民有渠,则是漳河在明朝时的河道。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卫星图上显示的民有渠、滏阳河与民有渠连通工程渠
通过这个卫星图片,可以看出,在明朝成化十三年之前的漳河走向为:过岳城镇向东北,经过讲武城镇,在中高录村折向北方,经过三里屯村东,过东候召村西,在开河村与滏阳河交汇。从三里屯到东候召这段也就是今天的“滏阳河与民有渠连通工程”,这段仅长约4公里左右的渠道成为明朝之前漳滏河交汇的仅存遗迹。
两河交汇之后的流向,据《大清一统志》记载:“今城东二祖村(今属成安县)犹有沟渠存焉,北接邯郸县南大屯河沙堡东里西里二堡,为漳河故道。”然后经西张策入永年县西南境之裴家堡。再向北的河道,《金史·地理志》也可以找到:“洺州永年有漳水。又东北流经孩儿寨、关儿寨、吴良寨与东一支合。”古漳河流经的古河道也以沙地的形式在民国时期《磁县志》的地图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卫星图片中清晰的看到。
民国《磁县志》中所示的漳河故道沙带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卫星图上的漳河故道沙带
当然,这一结论也仅仅是笔者的推测,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要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和指出。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