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座“寒碜”的政府大院,因与当代常见的豪华办公楼形成强烈反差而引发热议。这座历经1300年风雨的县衙旧址,承载着“淳熙井”等省级文物,却在经济实力雄厚的今天依然保持简朴。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军阀刘文辉主政西康时“县衙破败、校舍堂皇”的执政选择——两个相隔近百年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政府应当如何定义自身价值,又该以何种姿态与民众对话?
刘文辉时期的西康省,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各县校舍明亮整洁,政府建筑却“摇摇欲坠”。这位军阀以铁腕手段推行“县衙不得优于校舍”的政策,甚至威胁“违者枪毙县长”。这种看似极端的做法,实则是对“教育兴邦”理念的极端化实践。彼时孙明经的考察影像中,学生们在崭新校舍中展露的笑颜,与县长们在漏雨县衙办公的窘迫形成鲜明对照,构成权力向教育低头的象征性画面。
象山县的选择则更具现代治理智慧。作为全国百强县第53位(2024年)的经济强县,其完全有财力建造豪华办公楼,却选择将资金投入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造老旧小区惠及居民8.2万户,扩建医院新增床位1200张,建成城市绿道网络覆盖率达85%。政府大院的“寒碜”与民生工程的“气派”,恰是新时代“以民为本”的具象化表达。
刘文辉的执政逻辑带有鲜明的军阀色彩——以暴力威慑确保政策执行。这种“人治”模式虽在短期内促成教育投入的倾斜,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而象山县的选择,则建立在现代法治与制度约束之上:中央“过紧日子”的政策导向、楼堂馆所建设的严格审批制度,以及将民生投入纳入政绩考核的体系设计,共同构建起权力自我约束的框架。这种从“人治威慑”到“制度规范”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进步。
象山县政府院内始建于南宋的“淳熙井”被列为省级文物,政府大楼虽简朴却成为千年县治文化的活化石。这种选择既避免了“推倒重建”的历史割裂,又以政府身体力行引导社会形成文化保护共识,与刘文辉时期仅注重物质投入相比,展现出更深远的文化自觉。
数据印证着这种治理效能:象山县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五年超7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当政府将“面子”转化为“里子”,民众自然用脚投票,该县常住人口近十年增长12%,成为长三角人口净流入重点县。
两个案例相隔近百年,却共同揭示执政规律:政府的合法性不在于建筑的气派程度,而在于资源配置的正义性。刘文辉的“校舍优先”是乱世中的非常之举,象山的“民生优先”则是盛世里的常态选择,二者共同诠释着“权力谦抑”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权威,源自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守护。
当下中国正处治理转型的关键期,象山案例的启示尤为珍贵,那就是政府需在“门面工程”与民生福祉间建立明确的价值排序,将财政资金向教育、医疗等长效领域倾斜,建立以民众获得感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简朴政府”与“幸福民生”形成正向循环。
从刘文辉到象山县,中国社会治理走过了一条从暴力威慑到制度自觉、从权力展示到服务导向的嬗变之路。当越来越多的政府大院选择“寒碜”外表下的民生温度,当“再穷不能穷教育”从军阀律令升华为制度共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执政智慧的进步,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转型中对“民惟邦本”传统的创造性回归。这或许正是跨越百年时空,刘文辉与象山县政府大院给予当代最深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