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准“良方”,促无障碍“医”路通达
本报讯(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李净雪 张曦冉)“别小看这段坡道,它可解决了我们看病的大难题!”近日,在某医院门诊楼前,残障人士吴先生一边熟练操作轮椅沿着坡道平稳滑下,一边向来访记者讲述无障碍改造带来的便利。医院无障碍设施从“无”到“有”的转变,源于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检察院(下称“郑州自贸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督促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
2023年10月,该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线索,称医院出入口设置不合理,残疾人坐轮椅无法正常通行。该院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立案程序,组织干警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经实地走访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轮椅通行不畅、电梯缺乏抵达提示音、收费处及取药口未设低位服务台且无专人引导等情况,给残障人士就医造成不便。
2023年11月,该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问题进行依法整治。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迅速组织专家实地讨论整改措施,对建议所涉及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4类问题积极整改,通过增加导医,增设电梯抵达提示、设置残障人士专用无障碍升降台、张贴警示标识,改造斜坡、加装安全扶手,设置残障人士无障碍卫生间等方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24年1月30日,该院邀请郑州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残障人士代表举行听证会。此次听证会采用“现场公开听证+体验评估验收”模式,与会人员走进门诊楼,沉浸式体验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等设施,仔细检查各项无障碍设施细节,认真评估整改成效。
“经过刚才的亲身体验,我们真切感受到无障碍改造为残障人士带来的方便。”“希望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履职,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经评议,听证员们一致认可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整改效果,并提出宝贵建议。
“特殊群体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关心、关爱的群体,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值得点赞!”参与听证活动的郑州市人大代表栗亚冰感慨地说。
此外,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残障人士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郑州自贸区检察院主动对接郑东新区残联,共同会签文件,双方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方面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形成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合力。(刘立新 李净雪 张曦冉)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