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方多地气温坐过山车。清明过了本该回暖,偏赶上倒春寒来袭。



田里刚出苗的小麦蔫巴巴的,新栽的果树花也冻得打卷。

老辈人说“春寒不算冷,寒到谷雨天”,这话今年应验了。东北不少农户凌晨起来给大棚点火堆,怕秧苗被冻坏。

可年轻点的农户犯难,传统土法费时费力,有没有更高效的法子?农技站这两天电话响不停,全是问防寒措施的。其实老办法有讲究,比如熏烟增温得看风向,不然白忙活。

科学手段也得跟上,叶面喷施防冻液能增强抗寒力。

南方虽说没倒春寒,可接连阴雨让早稻育秧犯愁。田里积水排不掉,种子容易烂芽,得赶紧挖排水沟。我个人觉得,老辈经验像传家宝,科学方法是新工具,俩都不能丢。

就说河北老张,去年单用草木灰覆盖,没配合大棚加固,吃了亏。今年他提前看天气预报,土法加科技,苗情明显好多了。



但也有农户犯嘀咕,这些措施成本高不高?能不能有补贴?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关注。

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行动,别等苗冻坏了才后悔。不同作物抗寒力不一样,小麦拔节期最怕低温,得重点防护。

果树花期遇冻,人工辅助授粉能减少坐果损失,这招得记牢。村里的种植能手最近成了香饽饽,大家跟着学怎么看云识天气。天气预报每天都得看,手机上的预警信息别忽视。

家里有大棚的,赶紧检查薄膜有没有破损,防风绳够不够结实。

没大棚的露天作物,可以临时搭遮阳网,多少能挡点寒气。有机肥提前施足,苗子长得壮实,抗寒能力也强些。



都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关键期容不得拖延。去年有个村因为防寒不及时,小麦减产一成多,教训深刻。

现在各地农技专家都在下乡,遇到不懂的赶紧去问。农资店这几天防冻液、地膜卖得快,得抓紧备货别缺货。

可能有人觉得麻烦,可跟收成比起来,这点辛苦算啥?我老家那边,现在每天天不亮就有人下田,生怕误了农时。

天气这事儿说不准,咱能做的就是提前防备,多手准备。

老办法别丢,新技术别拒,种地就得与时俱进。最后说句实在话,只要措施到位,咱不怕老天爷耍脾气。明早起来先去田里转一圈,看看苗情有没有变化。

有问题及时找村里的农技员,他们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记住,主动权在咱自己手里,早行动就能少损失。这场倒春寒是挑战,也是考验咱种地本事的时候。

大伙加把劲,挺过这阵子,秋天准能有个好收成。关注我们,后续还有更多实用农技知识分享。种地靠天更靠人,咱自己上心,收成才能稳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