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春时节,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的草莓大棚内,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如今盐都草莓种植基地的面积已经达到1.3万亩。盐都区正以“小草莓”撬动“大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科技赋能:从“田间地头”到“智慧农业”

“一代地栽棚、二代盖棉被、三代上高架、四代住楼宇。”这句顺口溜勾勒出草莓种植技术的迭代轨迹,也见证着果农从“草莓保姆”到“科技管家”的身份蜕变。

莓农陈正海亲历了四代草莓大棚迭代,据他的回忆,地栽草莓冬天怕冻,他们就用炭火炉、酒精炉给大棚加温,浇水都要提着水桶,穿行于低矮棚间,三四个小时劳作下来腰都直不起;而如今望着三代高架上垂挂的红果、四代“草莓楼宇”里立体栽培的绿苗,他的感慨里满是从“泥腿子”到“新农人”的时代跨越。

如今,在扬州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盐都逐渐摒弃传统地栽方式,选择方便种植管理的无土高架基质栽培方式种植草莓,全程采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管控、绿色综合防控、冷链仓储物流等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成功推出了立体种植、A字型栽培及空中栽培等多元化种植模式,并逐步在全区推广。全区先后建成高架草莓连片大棚30万平方米,18米超大日光温室棚、连栋智能温控棚等高档设施占比超30%,草莓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5个。

“盐都草莓”始终引领创新步伐,不断探索模式转变。走进新民村的科技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 50 多类数据,从土壤湿度到果实成熟期,从智能温控到轨道机器人作业,科技力量渗透到种植的每个环节。


智能化的草莓种植大棚。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品种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严管品质守护食品安全

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育苗大棚里,新品种 “盐莓一号” 正成为焦点。这一由盐都区与省农科院历经五年培育的品种,凭借高抗逆性、早熟性和丰产性,甫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其糖度达 14.2%,硬度比传统品种 “红颜” 高 30%,耐储运性显著提升,是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主推品种。盐都所打造的草莓"研发+引进+改良"三级育种体系,已储备28个主栽品种,形成早中晚熟科学搭配的产供链条。

草莓品质与农残问题是消费者关注焦点,盐都莓农深知“盐都草莓”金字招牌的分量,始终将品质置于首位,以绿色种植管理守护品牌信誉。当地采用“脱毒种苗+生物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农药残留。盐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冯凡介绍,无论是政府定期巡检,还是莓农主动送检均免费。检测数据显示,速检、巡检全部合格,第三方区级定量抽检的75项指标,不仅均符合国家标准,且检出值远低于限值,让“盐都草莓”成为品质过硬的放心果。

而在生产流通环节,盐都将 “严” 字贯穿始终,为草莓安全再加一层保险。盐都对草莓农药管控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所有的草莓用药都要达到安全间隔期,并登记在标签上,实现可追溯。上市草莓全部附带“承诺达标合格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农事记录。

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介绍,草莓花期对环境极为敏感,大棚顶的水滴落到花朵上都可能导致果实畸形,因此莓农在这一关键时期绝不施用任何农药。作为拥有3200亩草莓种植规模的主产区,新民村全体莓农始终秉持规范科学用药原则,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经实践验证,盐都草莓达到可即摘即食的安全标准,以品质赢得市场信赖。

产业融合:“莓”好经济激活乡村活力

盐都草莓的爆火,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乡种草莓。“90后”刘程媛就是其中的一员。借助“一村一品一主播”的发展模式,她手把手教村民们做直播,真正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让流量成为新农资,大大提高莓农收入。

此外,头脑灵活的她不满足于卖草莓鲜果,她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创新农产品,如亲子草莓酱制作、草莓酒、草莓蜜饯、草莓干、阳台草莓种植等,完善草莓生产加工产业链,进行“农旅结合+电商”新模式创新试探,摸索出新的可复制的方式方法,增值增效。受“偷菜”游戏启发,刘程媛萌生了“认养”模式,在外卖平台上注册了“一米体验式草莓园”,引来不少年轻人打卡。目前,她承包了两个大棚、8亩土地,年收入达40万元。她还组织21个青年种植户成立“一米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创“农旅结合+电商”新模式,每天售出的草莓在500斤到3000斤,其中30%销往北京、大连、深圳等地。


刘程媛在直播卖草莓。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盐都,草莓产业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随处可见: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草房子景区的剧场里,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草莓主题的舞台剧。剧场以研学教育为中心,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演出,包括儿童剧、自制剧等,让游客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能学到农业知识。来到学富草莓采摘园的悬挂式大棚,这里采用可 3 米升降的钢架栽培系统,让草莓 “长” 在空中,构建起 “可看、可玩、可学” 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2025年3月,被誉为草莓界“奥林匹克”的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在盐城市盐都区开幕。这个 “草莓主产地” 以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眼样本。如今盐都草莓产值已经超过10亿元,盐都以一颗草莓为支点,撬动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图景。愿这片土地继续以科技为笔、品质为墨,在全球农业舞台上书写更多“莓”好可能,让“甜蜜经济”持续绽放乡村振兴的时代光彩。

文/李诗睿

来源:盐城新闻网、中国江苏网、中国新闻网、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盐都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