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水电老将”朱红兵正盯着2号机组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72小时试运行成功的背后,藏着无数个不眠夜。

作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专业的博士,朱红兵曾参与建设隔河岩、水布垭等清江梯级电站以及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等超级工程。这次参与圣加旺水电站的建设,朱红兵面临了职业生涯中异常艰难的考验。


▲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地下厂房 摄影:邵晨曦

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的圣加旺Ⅲ水电项目(以下简称“圣加旺项目”),是秘鲁东南部圣加旺河干流四级开发方案中的最下游一级,由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国际、中交集团所属中水电以及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共同投资建设。

作为中国企业在秘鲁承建的首个水电站,圣加旺项目不仅面临高海拔、地质条件复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还需要协调当地社区关系,满足南美地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


▲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首部枢纽 摄影:邵晨曦


▲俯瞰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调节库 摄影:邵晨曦

作为三峡国际副总经理,朱红兵在赴秘鲁项目现场之前,就已为项目推进奔走协调。为确保项目进一步推进,他积极协调施工单位总部统筹调配优化资源,督促施工单位强化现场管理,为项目后续实施凝聚强大合力。


▲朱红兵(右一)在圣加旺Ⅲ水电项目首部枢纽实地调研 摄影:张清波

他主导确定采用隧洞四类五类围堰分级支护方案,提升施工安全性;突破性TBM洞段优化施工方案,将轨道保留在洞室内,减少重复施工环节;优化集石坑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针对外送线路的特殊挑战,通过协调国内定制的高海拔专用绝缘子,既满足秘鲁国家电网标准,又节省采购成本,朱红兵有效解决了施工中的各项难题,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同样“冲锋”在一线的,还有一位水电建设领域的资深专家、“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获得者——杨柏华,他曾参与三峡工程工程进度实施计划编制,在三期工程建设期间担任葛洲坝集团标段项目总监,也在马来西亚沐若项目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工地总经理,同时他还作为三峡国际副总经理参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建设,兼任卡洛特项目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杨柏华(右一)在圣加旺Ⅲ水电项目引水隧洞调研 摄影:张清波

2024年2月底,当他抵达圣加旺项目现场时,建设形势异常严峻——引水发电隧洞的混凝土尚未开始浇筑,工期压力巨大。面对这一挑战,他带着派驻现场的三峡国际绿地开发中心副主任聂元龙和工程师张军开始排现场施工计划,经过数周奋战,终于得出来一份工期计划书。

“这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杨柏华指着铺满桌面的图纸解释道,“我们系统梳理了所有施工环节,精确分析每个作业面的衔接关系——哪些工序可以平行推进,哪些环节需要优化调整,哪些节点必须重点把控。经过反复测算推演,最终才得出这个2025年4月30日的完工节点,每个日期背后都是严密的逻辑支撑。”

他开玩笑地将这份严丝合缝的工期计划比作“走钢丝”,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容错空间,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到位。

在主体工程实施阶段,他与项目相关设计单位多次沟通交流,高效优化设计,多方协调包括中水电在内的专家团,主导完成直线工程TBM隧洞衬砌优化工作,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然而,实际情况比预想的更加棘手——海拔4800米随时变化的恶劣天气、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复杂多元的社区关系......每个因素都让工程建设举步维艰。

彼时,朱红兵意识到,180公里的外送线路工程,才是实现投产发电目标的最大挑战。

圣加旺项目输电线路约80%工作面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约55%工作面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同时很多位于悬崖峭壁,最难的塔单程开车上去需3小时,路途艰险。还有一些塔只能靠步行爬山近2小时到达,云雾缭绕伴随着雨雪交加,爬上去人经常呼吸困难。

在外送线路攻坚阶段,朱红兵始终坚持每周赶赴外送线路现场,紧盯关键线路的组塔、材料运输和架线工作。


▲秘鲁圣加旺Ⅲ水电项目外送线路工程 摄影:张向军

面对直接管理的千余人施工团队,施工队的安全问题成了朱红兵最大的“心病”:“作业环境越是艰苦,安全问题越是重若千钧。”

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化作了团队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每一个施工方案的反复推敲,每一处安全隐患的严格排查,每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让圣加旺项目团队在极端环境中安全完成了任务。

在圣加旺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有三峡拉美公司总经理李杨。

自2023年3月常驻墨西哥以来,李杨统筹协调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多国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对拉美市场有着独到见解。目前,拉美团队属地化管理层占比已突破74%,中外团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成战略目标的落地。

面对外送线路艰难的施工条件,她一方面果断从哥伦比亚团队调遣经验丰富的胡安·费利佩(Juan Felipe Ortiz Porras)负责外送线路后期建设,另一方面让三峡拉美公司副总经理王波统筹外送工程建设。团队汇聚了来自秘鲁、中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的工程师,全方位保障送出工程的生产、安全、商务、法务、权证和资金等各个环节。


▲李杨(左三)带队拜会秘鲁能矿部 三峡国际供图

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外送线路建设现场,王波指挥施工生产的身影,已然与安第斯山脉的轮廓融为一体。这个全面负责外送线路建设的工程师,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高强度工作下,又消瘦了许多,安全帽下的脸庞棱角更加分明。


▲秘鲁海拔4800米圣加旺Ⅲ水电站外送线路工程铁塔在云雾中 摄影:张向军

为了实时掌握工程进展,王波说,每当完成关键工序,他们就在地图上标记红点。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他始终巡查输电线路施工情况,及时解决现场问题。


▲王波在圣加旺Ⅲ水电站引水隧洞 摄影:张军


▲聂云龙(右一)在主体工程项目现场 三峡国际供图

在圣加旺项目机电安装过程中,聂元龙与施工团队一起对转子圆度、同心度、垂直度等核心指标进行把控,将中国大水电的成熟经验应用在圣加旺水电项目上。“‘三峡标准’为机组注入持久生命力,确保机组可以长期稳定运行。”聂云龙说。


▲秘鲁圣加旺Ⅲ水电站1号机组转轮 三峡国际供图

作为1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心脏”,圣加旺水电站安装的大型冲击式水轮机锻焊结构转轮首次实现全国产化,从水力设计、生产制造到安装运行均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并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大幅降低机电设备制造成本,为我国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安全高效、长期稳定运行积累经验。


▲电站使用的TBM为中国生产的首台出口南美洲敞开式设备 三峡国际供图

项目还创造了几个行业“首次”,配备我国出口南美的首台敞开式TBM(TBM是用于隧道全断面掘进的重型机械装备,被誉为“地下航空母舰”),创新应用南美首个气垫式调压室设计,使其在优化施工方案的同时,共减少施工通道修建10余公里,避免因施工砍伐森林超110公顷。


▲电站创造性采用气垫式调压室代替常规的调压井 三峡国际供图

引水隧洞堪称主体工程的“硬骨头”,地下水流丰富、施工环境异常艰苦。聂元龙记忆犹新:“朱红兵和杨柏华两位领导带着我们像钉子一样钉在现场。”从3月1日到3月15日,完成冲蓄水阶段,从有水调试的争分夺秒,到4月16日并网调试的“冲刺”——每个重要节点都浸透着所有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


▲圣加旺Ⅲ水电站引水隧洞TBM洞段施工 三峡国际供图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像被拧干的海绵,把最后一丝力气都献给了工程。”杨柏华望着已投产的机组感慨。这位水电专家即便因变异性哮喘发作被迫返回秘鲁首都利马治疗,仅一周后就又带着药品重返项目营地。当他笑着说出“退休时画个句号”时,是一代水电人最浪漫的告白。

如今,圣加旺Ⅲ水电站的机组正在安全稳定运行,那些挑灯夜战在营地里反复修改的图纸,那些在高原上与风雪搏斗的身影,那些被紫外线灼伤的面庞,都化作安第斯山脉最动人的印记。(中国三峡集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