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忘了,什么都忘了。来到张飞庙前,看着白墙上的四个大字“江上风清”,我一片茫然。

这是我十多年前来过的地方,却什么都记不起。


到了一定年纪回想往事,真是一场梦,就像是苏轼写的“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从云阳梯城景区下来,过了长江很快就到了张飞庙。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张飞庙也是三峡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从原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盘石镇龙安村,溯江而上30公里,堪称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


传说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云阳的一个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云阳人要感谢这个老渔翁,有了张飞庙,长江边小城云阳一下子就不普通了。


停车免费门票30,这算是很有良心的景区了。黄金周的这天游人不多,这倒是令我们有些奇怪。

看来大家都拥到白帝城了,云阳的存在感不是很强。

三爷的这个雕像是很威武的,满身的疙瘩肉,香火也旺。农历八月廿八是三爷生辰,张飞庙的祭祀活动颇具影响。


“江上风清”4个字每字约2米见方,顺江和逆流几里外也可远眺,有意思的是从左至右的读“清风上江”和从右至左读“江上风清”都有意思。

这是光绪末年做过国子监学正的重庆云阳籍书法家彭聚星,回云阳养病时题写了“江上风清”这4个遒劲的大字。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很有意思的是1883英国商人途经张飞庙拍照留念,从那张照片上惊奇地发现,“江上风清”的位置原来刻着“灵钟千古”4个字。

“江上风清”为什么要覆盖原有的“灵钟千古”?这里有个故事。

张飞庙内铸原有一口大钟,彭聚星还乡修养期间对张飞庙进行修整,翻刻全国各地名碑在庙中陈列,使张飞庙由单一的祈福之所变成了“文藻胜地”,于是书“江上风清”覆盖在“灵钟千古”之上。


江上风清是一种潇洒,灵钟千古则是古韵。要是“江上风清”与“灵钟千古”并存,岂不美哉?张飞庙搬迁的时候,应该把“灵钟千古”也刻上,这不是现代的一个美谈?

张飞庙还有一个“相不拜将”的传说,也和“江上风清”有关系。


彭聚星题“江上风清”,是赞颂张鹏翮清正廉明的形象。

张鹏翮历任州知府、刑部尚书、河道总督、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为清代蜀人中官位最显赫、政绩最卓著、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康熙年间张鹏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扫墓祭祖,乘船途经重庆云阳张飞庙时,随从提议进庙祭拜,张大学士以“相不拜将”为由拒拜,续航程30里后夜宿三坝溪。次日晨船工醒来发现,头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张飞庙脚下的渡口。

张大学士认为是夜泊时没系牢船绳而顺流倒退了,启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坝溪,早晨再次停在张飞庙脚下的渡口。

张大学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时第三次停在庙脚的渡口。


事不过三,张大学士大惊,连忙登岸向张飞谢“罪”之后启航,突然江上清风鼓帆,将船顺风直送30里外的三坝溪。

故事很神奇,看看三爷多厉害。可惜其他的石刻正在维修,用网子遮掩着,这次我没有看到。


张飞庙建筑依山取势,坐岩临江,汇集了历代建筑的精华,在这里可以看到诸多朝代川东的建筑风格和艺术。

这个大门有讲究,叫做“斜门歪道”,门开在了侧墙上,门前梯坎道路弯斜曲折。

张飞庙山门西北朝向对着成都, 那里是蜀汉王朝的都城,表达三爷对大哥刘备的忠心。


里面主要有结义楼、得月亭、正殿等10多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张飞庙有“巴蜀胜景”之美誉。我们当然是走马观花了。

想象不到的是张飞是个武人,这里却是文人该来的地方。


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这里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

远至汉唐,近至明清,无数名人墨客在这里挥毫抒情,赋诗留联。

馆内收藏的碑刻、楹联、匾额、字画等800多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在字画廊、碑室、助风阁、《出师表》展室等亭阁里,琳琅满目的题刻汇集了各种书画珍品。或纵横磅礴,或苍劲挺拔,或温润隽秀,或绵里藏针。


既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手迹,还有岳飞泼墨挥毫的前后《出师表》,郑板桥清雅的竹、石、兰等,庙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有“文藻胜地”之美誉。

有介绍说张飞庙历代的住持僧,都非常注意请来此游览的书画名家留下其珍贵墨宝,其中清代瘦梅上人更甚,凡“遇名流过寺,必乞留题”。


所以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

有意思是一些木匾一面是书画,一面是主席诗词,当是那个特殊年代为保护文物所为。


古建真是很有特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我们从一楼一直往上走。

老张飞庙 2002年闭馆拆迁,于2003年复建开馆,张飞庙现存建筑近90%的构件都是老庙拆迁来的材料。


这复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沿结义楼石阶而上便是张飞庙的正殿,中为张飞像,上悬“力扶汉鼎”的牌匾。铜像两旁是“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敌”、“阆州遇害”系列雕像。


正殿有一口大缸,缸内装有张飞头颅,头颅用清油长期浸泡才不致毁坏。张飞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拜祭者为表虔诚,便带了清油倾倒其中。

我们印象中张飞是猛将,但也有人说张飞也是一个能诗能画的的文化人。

这个张飞像虽然一身戎装,但是没拿丈八蛇矛。


出正殿往东是助风阁,这是明代所建宋式双重檐的六角形亭阁。传说助风阁就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

三爷神灵在云阳曾几次显灵。一次是明末张献忠率大军沿长江进军四川,张飞一脚立江中,一脚立云阳县城,不让张献忠入川。


还有一次就是前面说的“相不拜将”,张鹏翮备三牲三果上庙拜祭了张飞,船才顺风而动平安到家。之后张飞名声大噪,成了保佑过往船只一路平安的神灵。后人便在庙里建了助风阁,上书“助我清风”。

现在一些云阳人买了新车或者新船都要去庙里放鞭炮,敬香送油。


这个故事我不太喜欢,说的三爷好像是个小气鬼,三国中三爷可不是这样的人。

张飞庙里还有一块石碑,说是张飞显灵书写的:“一把铁枪扶社稷,三尺铜剑振乾坤。先生不知余名姓,赤胆黑面老将军。扶汗张将军。”

这就更离谱了,三爷也没有自吹自擂的毛病呀。


从正殿下来有座杜鹃亭,瘦成一把骨头的老杜正在仰头看着天。

当年杜甫举家东迁,行至云阳肺病复发,寄居张飞庙中的水阁11个月,写下了30多首动人的诗篇,其中颇为有名的是《云安有杜鹃》一诗:“东川有杜鹃,西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说来说去就是这里有杜鹃,他感叹君臣之纲被破坏,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据说老杜就是在这里吟杜鹃诗,所以才有了杜鹃亭。


望云轩是一处幽雅的庭院,青棕翠竹盆景成趣。据说望云轩是张飞的英灵遥望东方荆州,期盼二哥云长能够重返蜀土再聚的地方,因此名为“望云轩”。

得月亭正中悬有一口大钟,这个和“灵钟千古”有关系,前面已经说过。


张飞庙不大,故事不少,要是细细的说,这就费劲了,我走马观花的游玩,也就只能这个样子了。


这次写了这么多文字,相比十多年后应该不会忘了吧?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