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雄(1915-1943),原名彭文灿,江西省永新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先后历任红3军团第2师通信员、通信班班长、通信排排长、师司令部作战参谋、连长、营长,第6师第16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在1935年5月抢渡金沙江中,他是渡江勇士之一。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13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彭雄任第115师343旅686团参谋长。他随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1月,任八路军路东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山东战场,开辟鲁南、鲁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同年六七月间,国民党第3集团军总司令于学忠部遭到千余名日军追击,彭雄率部截击,与日军激战数日,使于学忠部安全脱险。
9月上旬,日军为策应武汉会战和围攻晋察冀边区作战,以第108师团一部沿汾(阳)离(石)公路西犯,先后占领离石、柳林,进逼军渡、碛口,威胁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9月14日拂晓,杨勇团长、彭雄参谋长率第686团由南北偏城出发,进到离石县与汾阳县交界的薛公岭,拟在此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当日10时许,敌汽车20余辆载步兵200余人进入伏击区域。杨勇、彭雄立即命令用八二迫击炮轰敌人,然后南北伏兵勇猛冲杀,经1小时战斗,敌人被全部消灭,缴获汽车20辆,日军第108师团在遭到打击、特别是汾离公路补给线被切断后,被迫由离石向东撤退,八路军第115师遂令第686团、第685团一部及补充团,于五家池附近公路两侧设伏20日上午9时许,敌先头部队800余人左顾右盼地进入八路军设伏地区。第686团及兄弟部队突然对敌展开猛烈攻击,经1小时激战,击毙日军第108师团师团长山口少将部下800余人,缴获军马百余匹,各种枪支400余支。八路军在汾离公路三战三捷,粉碎了日军进攻黄河河防、威胁陕甘宁边区的企图,开辟了吕梁山区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挺进山东,彭雄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此后,彭雄率部进入蒙山一带,协助中共费县工委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费北抗日根据地。6月,日伪军从兖州、泗水、费县据点纠集数千名兵力,两次进犯费西、仲村一带,均被彭雄率领东进支队主力和地方抗日武装击退。7月初,东进支队与第115师特务营、686团3营合编为115师独立旅,彭雄任副旅长。8月,彭雄率部打垮了反动道会门“无极307道”“红枪会”武装。10月,又把制造摩擦的顽固派张里元部第3旅驱逐至上冶以东地区,巩固和扩大了费南、费北抗日根据地。他骁勇善战,人称“彭猛子”,当时费县、平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涝怕阴,旱伯晴,鬼子汉奸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了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
1940年2月,第115师独立旅第1团、第2团与鲁西游击第8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彭雄任支队长。同年6月,黄河支队奉命进入微山湖西地区。湖西地处鲁西南,芦荡千顷,沃野百里,进可直下中原,退可隐身芦荡。这里顽固势力比较大,反动势力“红枪会”十分猖狂。黄河支队在“红枪会”和国民党顽军夹攻下,地区不断缩小,给养困难。彭雄采取军事与政治双管齐下的办法,打击顽固派,肃清土匪。14日拂晓,彭雄率部对孙庄一带的顽军发起进攻,一举歼灭800余人,旋即攻克了丰西赵庙、刘元集,俘敌200余人。6月28日,国民党顽固派在单县孟新庄召开反共会议,组成联合指挥部。7月6日,顽军共2万余人由东、西两面逼近湖西根据地,而黄河支队只有3个团,不足5000人。彭雄认为,顽军内部矛盾重重,倾巢出动,后方空虚。于是,他以主力一部正面牵制敌人,1个营插到沛北袭击顽军后方,歼敌700余人;另以1个营深入单县西南歼敌300余人,迫使顽军仓促撤兵。彭雄抓住战机率领主力部队迅速出击,连连告捷。通过这几次战斗,粉碎了顽军的猖狂进攻,扭转了湖西的被动局面。
1940年10月,彭雄调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黄河支队支队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在淮海、盐阜地区活动的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雄任参谋长。同年七八月间,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扫荡”,随后在涟水县郑潭口修筑据点,筑起1个炮楼和7个碉堡,四周筑有围墙工事,外围还构筑了鹿尝外壕和铁丝网各一道,被称为“模范工事”。驻防部队是伪“挺进支队”2个大队共600余人。该部多次配合日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成为楔入盐阜淮海两地的钉子。
黄克诚师长决定,由彭雄指挥第8旅第22团去拔掉这颗钉子。9月20日晚19时,2发炮弹准确命中据点东南部炮楼和据点内的中心炮。随后,第3营第9连在轻重机枪掩护下,以4辆“土坦克”(将多层湿棉被钉在大桌子上)开路迅速排除鹿尝,越过外壕,砍断铁丝网,攻占了东南角的炮楼。第2营也攻占了东北角的炮楼。第二天凌晨,第1营在外围击退了从大新集前来增援的日伪军。随后,由2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奋勇队向中心炮楼之敌发起攻击,炮楼里的200余名守敌缴械投降。郑潭口攻坚战大获全胜,延安《解放日报》作了详细报道。
1943年春,新四军第3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选送11名团以上干部组队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彭雄任队长,第8旅旅长田守尧任副队长,第8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任支部书记。因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第二次大“扫荡”在即,队伍决定乘船从海路去山东滨海解放区,再从陆路转赴延安。3月16日晚,一只木帆船在夜色下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船上载有彭雄、田守尧、张池明、8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师部科长席庶民、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保安处长黄国山、涟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吴毅及随员家属共50多人。后半夜,就在他们行驶到连云港海域敌人控制的秦山岛海面时,海风骤然变小了,木帆船顿时像抛锚了似的停了下来。17日凌晨,船行至赣榆县小沙东海面时被日军巡逻艇发现。彭雄率全体人员投入战斗。日军疯狂进攻,双方伤亡惨重。在激烈的战斗中,彭雄腿部、胸部中弹,伤势严重,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彭雄坚定地对大家说:“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打下去!”黄昏时分,敌军巡逻艇悻悻离去。18日,队伍得以脱险,改在小沙东登岸。彭雄却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战友们抬着彭雄的棺椁,经过4天长途跋涉才到达第115师师部。罗荣桓政委非常痛心,亲自主持追悼会,并将彭雄遗体安葬在赣榆县马鞍山烈士陵园。此次海上遭遇战中牺牲的田守尧、吴毅、张友来、曹云、陈洛莲、张明、张铎、张鹤英等16位烈士的遗体也一同安葬于烈士陵园。烈士墓前立有一块巨碑,上面铐刻着《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鞍山烈士陵园改名为赣榆县抗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