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将全球目光引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

在滇西边境的德宏师范学院内,“江应樑傣族博物馆”正以一场跨越88年的文化接力,书写着关于文明传承的中国答案。人类学家江应樑与其子江晓林教授,用两代人的坚守,将一座民族博物馆淬炼成活着的文化基因库。日前,开屏新闻记者专访江晓林教授,揭秘父子二人赓续文化薪火的故事,以及馆内承载傣族文明精髓的瑰宝。



父亲教会我:要终其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


1937年,江应樑先生深入德宏傣族聚居区,在长达10个月的考察里,他走遍了当时芒市、遮放、陇川等7个土司辖地,不仅用照片和绘图的方式,对当时傣族的居住区域、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现实生活状态作了记录,还收集了不少民族服饰和民俗、宗教用品。他在这次的考察中,完成了20余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江应樑先生在田野考察中选取材料来研究边疆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澄清古籍文献的歧误,开创了我国边疆民族研究的新格局,他由此成为我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对傣族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看着博物馆展示柜里父亲泛黄的田野笔记,江晓林说:“这些手稿里不仅有傣族历史,更藏着父亲为理想跋涉的勇气。”江晓林回忆,父亲的一生致力于运用人类学和历史学方法和理论进行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尤其在傣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精耕钻研,取得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正是这份“终其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的传承理念,成为江晓林继承父亲遗志——收集民族用品,建立民族博物馆,推动民族非遗活态传承的精神灯塔。


镇馆之宝:傣族铜器诉说傣族文明密码


江应樑傣族博物馆由“傣族铜器展”“清代傣族图籍展”“江应樑傣学研究展”和“宗教文化展”4个专题组成。


在“傣族铜器展”展区,四耳十二芒铜鼓作为重要展品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这是在傣族地区发现并保存的最早的铜器。铜鼓上牧牛、舞蹈、谷穗等纹饰,生动表现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江晓林介绍,铜鼓最早是作为炊具和打击乐器使用,经过历史演变,它不仅用于歌舞伴奏,更是祭祀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器。从煮饭炊具蜕变为文化象征,千年鼓声不仅诉说着历史的演变,更蕴藏着傣族文明的密码。


除此之外,“傣族铜器展”展区还有一套傣族铜俑,有打响盏者、执刀武士,还有携水瓶侍女、捧花侍女、执鹦鹉侍女、执扇侍女、舞者……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个铜俑的服饰、面部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出傣族精湛的铜器锻造技艺。


江晓林介绍,馆内收藏着数千件傣族文物,从新石器时期到上世纪50年代,包括生产工具、生活、民俗、宗教用品以及武器、乐器、典籍文献、图录和历史照片等,涵盖了傣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


博物馆的第三种力量:感受民族凝聚力


江应樑傣族博物馆的诞生,是江应樑、江晓林父子两代人跨越八十八年的文化传承成果,这种家族式的文化接力,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缩影。


博物馆的展品生动展现了傣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共生历史。馆藏的瑞丽江竹桥照片,连接中国瑞丽弄岛和缅甸南坎,桥长250米,记录了历史上中缅边境的民间往来;“走夷方者”的展出印证了旱季汉族泥瓦匠、木匠进入傣族地区务工的习俗,这种经济互补性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依存。


江应樑傣族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空间,更是学术研究的枢纽。近年来,德宏州依托馆藏资源开展的《傣族物质文化丛书》编纂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田野调查,全面收集各个历史时期傣族建筑、生产、文化、艺术、生活、交通、衡量、兵器等实物图片(素描),展示傣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成果,揭示其与中原文化的内在联系。此外,2025年第三届傣族历史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德宏召开,学者们从服饰纹样、建筑生态智慧等角度,挖掘傣族文化中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印记,进一步强化认同傣族物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江应樑傣族博物馆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串联起学术传承、历史记忆与现代创新。它不仅是傣族文化的保存者,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在这里,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每一次学术对话,都在诉说着边疆与中原、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家的共生共荣。


“未来博物馆要像榕树,根深叶茂又生生不息”


2017年开馆至今,这座年接待量上万人次的傣族博物馆,正通过青少年非遗夏令营、民族文化研究交流等项目,让古老智慧持续参与现代文明建构。


看着馆内不断涌入的年轻人,江晓林感到欣慰且动力并存:“现在我可以告慰我的父亲了,我走了他没走完的路,最重要的不只是我作为一个儿子继承了,更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研究西南民族史。”


在德宏,每个村寨都有枝繁叶茂的榕树。江应樑先生初到德宏,被这些高大的榕树所震撼。他在考察笔记中写道:随处可见的便是大榕树,当地人称作“大青树”。江晓林也这样描绘心中博物馆的未来:它既要永久保存文明记忆,也要像榕树的气根一样,不断生长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形态。

八十八年,两代人,一座博物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这里始终回响着一个民族对文明延续的虔诚作答。

开屏新闻记者 马楠 通讯员 江玲梦 杨安社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