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活着》里写:“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退休本该是享受生活的年纪,可有些老人却遭遇老伴离世、子女远走他乡的孤单。这种滋味,就像寒冬里落单的候鸟,心里空落落的。
但老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生活再难,总有人能活出另一番滋味。那些睿智的老人,靠着5个习惯,把晚年过得有滋有味。
一、培养兴趣爱好,把日子过成“诗”
都说“人闲愁多”,退休后没了工作,身边又没个伴儿,要是没点爱好,日子真能闷出病来。聪明的老人早就给自己找好了乐子,有人爱上了书法,每天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有人迷上了摄影,背着相机四处采风,把山川湖海装进镜头里。
小区的张大爷就是个典型。老伴走后,儿子去了国外,他一度整天唉声叹气。后来在邻居的推荐下,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国画班。从最初拿不稳毛笔,到现在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张大爷不仅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还在书画展上拿了奖。他常说:“以前总觉得日子难熬,现在每天练画画,时间都不够用!”
老话说“技多不压身”,学跳舞、练太极、种花草,哪怕只是在家研究菜谱,只要能投入进去,日子就有了盼头。就像杨绛先生,丈夫和女儿离世后,她依然笔耕不辍,翻译、写作,把悲痛化作文字,在书香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二、主动社交,给自己找“新家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是群居动物,老了更离不开朋友。有些老人觉得自己孤家寡人,不好意思出门社交,结果越憋越孤僻。可睿智的老人懂得主动走出去,参加社区活动、加入老年俱乐部,认识新朋友,组建自己的“新圈子”。
李奶奶退休后,儿子去外地工作,她每天都去公园跳广场舞。从最开始站在角落跟着学,到后来成了领舞,还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队员们一起排练、演出,谁家有个事儿,大家都主动帮忙。李奶奶笑着说:“现在我身边全是好姐妹,比以前热闹多了!”
除了线下社交,线上聊天也成了很多老人的新选择。用微信和老同事视频,在老年论坛分享生活经验,甚至学着拍短视频记录日常。有位70岁的“网红爷爷”,在网上分享自己的钓鱼日常,收获了几十万粉丝,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精彩。
三、规律生活,把身体当成“宝”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到老了体会更深。没了老伴的照顾,子女又不在身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比啥都重要。睿智的老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每天坚持锻炼;饮食清淡,荤素搭配;定期体检,有毛病早发现早治疗。
赵爷爷退休后,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去公园打太极拳,晚上七点雷打不动看新闻。他还专门记了个饮食小本本,哪天吃了油腻的,第二天就多吃点蔬菜。他常说:“我身体好,就是给孩子减轻负担。”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健康讲座,还有免费的体检活动。有些老人不仅自己积极参加,还拉着邻居一起。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身体好了,心情自然也舒畅。
四、学习新事物,让脑子“动起来”
“活到老,学到老”,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有些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学啥都没用,智能手机不会用,新玩意儿不敢碰。可睿智的老人偏不这么想,他们学网购、学打车、学拍短视频,把自己的小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
王阿姨为了和国外的孙子视频,愣是跟着教程学会了用微信。现在她不仅能熟练视频聊天,还学会了用手机买菜、交水电费。她说:“以前总觉得这些东西难,学会了才发现,真方便!”
还有些老人报名参加老年大学的电脑班、智能手机班,和同龄人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学新东西不仅能跟上时代,还能预防老年痴呆,一举两得。
五、规划财务,给自己留“底气”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上了年纪,手里有钱,心里才不慌。睿智的老人早早规划好自己的养老钱,该存的存,该花的花,既不亏待自己,也不随意挥霍。
孙爷爷退休后,把退休金分成三份:一份日常开销,一份存起来应急,还有一份用来旅游、学习。他说:“该享受的时候别省钱,想去哪儿就去,想吃啥就买,但也要为以后考虑。”
现在很多银行都有针对老年人的理财服务,还有养老社区的规划。有些老人提前考察好,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打算。有了经济保障,哪怕子女不在身边,也能活得有尊严、有底气。
人生就像四季,有春暖花开,也有寒风凛冽。退休后遭遇孤单,确实难熬,但只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找朋友、照顾好身体,日子照样能过得热气腾腾。就像诗人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热爱生活的人,永远不会被岁月打败。愿每一位老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养老方式,把晚年活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