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老一辈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老话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生活的不易,精打细算过日子。

但是有的家长真的是把日子过得“过劲儿”了,让孩子们误以为:


“爸妈很抠,我还是别买了,免得他们不高兴。”

“家里很穷,不给父母添麻烦。”

“求同学给我一点好吃的。”

说实话,对孩子太过节俭,就会让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将来长大的时候,和周围比起来,就很容易自卑,内心的不自信,就会造成“心穷”。

对孩子言语打压,孩子需求从此被 “冰封”

和一个宝妈们聊天,她的言语给我了很深的印象。


“你怎么又买东西了?”

“咱家没有那么多钱,别买了。”

“这么爱买东西,真是上辈子欠你的,败家!”

孩子本来是高高兴兴给你说,结果一下子泼来了一盆冷水,被骂得灰头土脸。

在孩子的意识众,就会想,我不孝顺,不懂事,不体谅父母,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提出自己的需求。


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以后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没有主见,工作和生活等着被安排,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曾经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看到同学们都有酷炫的新款文具。


他回到家就满心期待地跟妈妈说自己也想要。

没有想到妈妈立即皱眉呵斥:“学习好不好跟文具没关系,别整天想这些没用的,就知道浪费钱!”

小男孩被这突如其来的责骂吓住了,没有想到自己的愿望火苗刚点燃,就被妈妈狂风暴雨浇灭了。


从此,他在同学面前变得开始小心翼翼,不敢和同学们讨论他们喜欢的文具、电影,因为没有共同的话题,慢慢的被孤立。

而且自己的文具等破旧了,也默默忍受,不再像妈妈提需求了。


给孩子“愿望清单”

拒绝孩子,不代表否定孩子的需求。

要让他们以此为动力,制定“愿望清单”,不断的学习,改正自己的毛病,等全部完成后,就实现他的愿望。


我身边就有位一位这么明智的妈妈。

当孩子看到商场里的玩具,哭着想买。

她没有立刻拒绝,而是抱着安慰他,温柔的说:

“宝贝,这些玩具都很可爱,但是不能一下子都带回家。我们制定一个‘愿望清单’。等你一个月养成每天自觉早起,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后,我就给你买下了。”


孩子听了,心里特别高兴,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都没有等家长催促。

晚上睡觉前,自觉定闹钟,第二天早上,听到闹铃,就自觉起床叠被子。

一个月下来,孩子真的是养成了好习惯。

节俭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时代变了,要顺应形势,将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时代对接,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长大后,自信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欢迎姐妹们在评论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心中困扰或者想分享经验的妈妈们,互动学习借鉴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