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香港街头,经常能看见一种mini版的巴士穿梭于街巷之间,这就是香港的小巴。
在香港,小巴有一个既形象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Van仔”。
“Van” 是从英文中借用过来的,“Van”在英文中指的是厢型车,而香港的小巴在外形上和厢型车非常相似。
“仔” 则是粤语中常用的昵称后缀,带有一种亲切、可爱的感觉,类似于普通话里的“小家伙”或“小东西”,恰好对应上小巴车身小巧的特性。
别看它外表可爱像mini版的巴士,其独特的下车方式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甚至还被不少人称为“社恐地狱”。
今天这篇攻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香港小巴!
一
香港小巴的由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膨胀,巴士、火车等公共交通发展追不上社会需求,非法白牌车应运而生。这些白牌车大多数是以客货车改装的九座小巴,因此有“九座位”或“九人车”的别称,也就是香港小巴的前身。
不过当时“九人车”一直属于非法经营, 由于在市区载客行驶容易被发现及检控,所以当时的白牌车主要在新界行驶。
直到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大量巴士司机响应工人罢工,全港交通瘫痪,“九人车”成为当时主要交通工具,数量也不断增加。
暴动结束后,警方一度尝试严打白牌车,但违例载客个案实在太多,政府决定采取更为根本的解决措施:委托交通处交通咨询委员会就非法小巴经营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最终在1969年7月获得立法会三读通过,将小巴合法化,由政府发牌规管,每辆小巴限载14人。
值得一提的是,合法化的白牌车最初以米色车身配以中央红色色带作识别,所以早期的小巴全都是“红色小巴”。
绿色小巴出现的时间则相对较晚,1972年,政府在山顶试行私营豪华小巴制度,由营办商的车队行驶固定的路线及收取预先批准的车资,车身涂有绿色边带,成为绿色小巴。同年5月1日首条私营豪华小巴1号线(往来山顶至中环)投入服务,结果试验成功,最终在1974年香港正式实施专线小巴制度。
二
香港小巴种类
香港小型巴士(简称小巴)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私家小型巴士及公共小型巴士。
1.私家小型巴士
私家小型巴士适用范围较窄,主要为私人公司或机构使用。
像学校小巴就是私家小型巴士的一种,主要用于接载学生上下学。
2.公共小型巴士
公共小型巴士即市民经常搭乘的类型。
公共小型巴士载客量为16或19人(每辆座位最多为19个),不可以站立,所以人坐满了就不再载客,如果大家看到小巴没有停站,则说明座位已满。
根据小巴牌照类别,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分为红色公共小巴(俗称“红小巴”或“红van”)及绿色专线小巴(俗称“绿小巴”或“绿van”)。
虽说两者看起来只是车顶颜色不同,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两者的乘车方式就有很大区别,红小巴的运营模式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路线和班次,司机可以根据路况和乘客需求调整行驶路线,所以乘客可以随时招收上下车。
绿小巴则是“专线小巴”,按固定的路线、班次和收费提供服务,不能随意更改,所以乘客需要在固定的站点上下车。
具体路线大家可以通过运输署推出的APP“香港出行易”了解,或通过“香港出行易”网页版了解:
此外,两者在票价和支付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红小巴的收费非固定会有所浮动,且一般在下车时才收费,通常以收现金为主,少部分接受八达通。
现时也有部分红小巴允许通过PayMe收费,但毕竟是少数,建议大家乘坐红小巴最好还是准备一些现金。
绿小巴收费固定,价格明确,司机不会随意调整价格。
通常在上车时付费,设有钱箱及电子支付设备,现时常用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或使用八达通卡。
目前也有不少绿小巴支持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绿小巴部分路线进行分段收费,如刷卡搭乘绿小巴可以在刷卡前跟司机说明目的地,司机会通过按钮调整车资。
那么上车之后要怎么下车呢?接下来就是香港小巴最让人“社恐”的环节了。
搭乘红小巴想要下车时,通常需要提前告知司机,司机会在方便的地方停车。
此时乘客可以对司机大喊:“有落!(有人要下车)”或“唔该,有落!(有人要下车,谢谢)”,司机听到后也会举手示意作为回应。
现时绿小巴大多有加装“下车铃”,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按“下车铃”(一般在车窗上方或扶手附近)通知司机即可。
如果车上没有“下车铃”或者乘客不熟悉按铃操作,同样可以提前口头告知司机,话术同样是“有落!(有人要下车)”或“唔该,有落!(有人要下车,谢谢)”。
正是因为小巴下车需要大声告知司机才能下车,再加上车内空间狭小需要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所以对于较为内向的人,搭乘小巴堪称“社恐地狱”。
三
香港小巴的独有特色
1.小巴牌(水牌)
早期的红小巴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小巴牌,也叫水牌。
所谓的“水牌”,即是一种白底红蓝色的塑料名牌,主要为乘客指示来往路线。
这一配色特征鲜明,且与风靡全世界的深水埗红白蓝尼龙袋配色相近,光从外观而言也非常具有香港特色。
早期的小巴车牌都是手工书写,每个字都是师傅一笔一画精心写成。最初,这些车牌仅用纸板制作,书写完成后夹在车前的防撞栏上,但无法经受风吹雨打,耐用性较差。后来,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小巴牌也更新为更耐用、成本更低的白色塑料材质。
小巴牌的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讲究。我们所见到的小巴车牌,按照传统习惯,代表终点的红色字样横向书写,而代表途经地的蓝色字样则竖向书写,这一格式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交通方式的演进,手写的小巴车牌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静静地讲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2.花码价钱牌
早期的红小巴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花码价钱牌,即搭乘小巴的价钱牌最初是以传统的“花码”写成。
所谓的“花码”由南宋的“算筹”演变而来,在明代中期开始流传,当时苏杭一带经济贸易蓬勃,不少商人云集,花码就被用来为交易计数。花码好处是写法跟算珠类同,可配合算盘使用。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普遍使用花码字,所以小巴价钱牌亦不例外,不过自八十年代初陆续改为中国数字再到阿拉伯数字,花码价钱牌至2000年代初才完全绝迹。
现时的小巴虽已经不用花码价钱牌了,但也会有一些主打怀旧风的餐厅、小店将花码价钱牌挂在店内墙上用作装饰。
3.“亡命小巴”
因为红小巴司机普遍开车速度极快,所以红小巴还有着“亡命小巴”的称号。
像以下这几条知名的小巴路线,都是以其迅捷的速度而闻名:
(1)旺角至大埔
在小巴站搭乘前往大埔的红小巴,便能体验到“15分钟到达,150度急转弯”的刺激。
有网友表示,凌晨从大埔开往旺角的路线“更加刺激”,只要坐在车的左侧,就能感受到仿佛飞下山坡的惊险,令人一试难忘!
(2)旺角至大西北
只需搭乘任何一条从旺角出发前往大西北的路线,如旺角至元朗、旺角至屯门、天水围等地,便能体验到类似F1赛车的强烈离心力。
有网友称在屯门公路上行驶速度达到130公里是常态,曾经试过搭乘红小巴不到30分钟就从旺角到达了屯门。
(3)旺角至西贡
西贡地区并未设有地铁服务,因此前往该地只能依赖巴士和小巴。
通往西贡的道路上不乏陡峭的斜坡,网友形容“壁屋至井栏树那一段路就像过山车般将人抛向空中的感觉,非常刺激有趣。
相信大家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在港搭乘小巴时就能游刃有余,不会迷茫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