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琪 杨凡 闫丽君 杜晓丹 钟建军 王琳

“他错过了考试,却写下了人生最完美的作文。”

一条来自网络上的评价,对姜昭鹏的善行做出完美诠释。

“爱在烟台,好人之城,为什么总是这样温暖?”

一则来自公众的发问,又带来了更有深度的思考。不禁让人回味,个体、群体和城市的深度关联。

烟台学生姜昭鹏在春季高考途中为救突发心源性猝死的同学而缺考,他和网约车司机王涛连手救人感动全网。感人至深的善举,美好场景环环相扣,让舆论的热度高企。

有人说,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带有必然的因素。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感人的生命救援,更折射出烟台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深厚的文明积淀,产生对市民行为的深刻影响。

姜昭鹏、王涛用行动为城市代言,个体的行动自觉具象化,“爱在烟台”的内涵在此刻升华。

01

教育浸润

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化

最近几天,因为“救人缺考”事件及其进展消息频频登上全国热搜,事件的主人公姜昭鹏也迎接了一轮接一轮的媒体采访。

我们回到5月10日早上,事发时的那辆网约车上。

当天8点11分,当上车时还有说有笑的同学突然倒在自己身上,姜昭鹏的一系列急救操作堪称“教科书”级。

先扶住同学的头,防止其撞伤;又观察他的呼吸和心跳,发现了他呼吸渐渐消失、心脏骤停;几乎没有迟疑地放平同学在后排座椅,翻身跪下为其做心肺复苏······


姜昭鹏背着书包跪在后座上,对同学进行急救。

这一系列冷静的处理,源于姜昭鹏的医学类专业学生身份。从校方获悉,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急诊急救就是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演示和实际操,让学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步骤和AED的使用方法。

教育的浸润,让姜昭鹏做出了从知识到行动的变通,体现了应急教育从“知识灌输”到“生命守护”的转化。

不仅是校园,检索发现,在烟台市近年来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中,以“救在身边”为主题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频频出现,覆盖人群涉及学生、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这是对“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场景的真实体现。


烟台市开展的“救在身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

回答媒体提问时,姜昭鹏的语速不快,却显得更加郑重:

“我当时反应一定是去医院,毕竟生命最重要。考试还有下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我不后悔。”

02

行动自觉

烟台有很多“教科书”

如果说姜昭鹏的抢救是生死救援得以成功的起点,那么网约车司机王涛将送医路压缩到7分钟,就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

事件中,姜昭鹏的急救、司机王涛的疾驰、交警的信号保障、医护人员的抢救,构成了一场“全城接力救援”。

公众评价显示:王涛的此番已经反应堪称典范。“意识、反应都快,非常专业,就凭他那种机智和灵活,妥妥的应急模板。”

将15分钟的车程压缩到7分钟,怎么做到的?

当日,发现问题严重后,王涛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22交通事故紧急报警热线。

“乘客是两个小伙子,一上车一个小伙子直接不呼吸了!”王涛对122接线员说。电话那一头的烟台交警指挥中心接警员俞晓黎当即叮嘱王涛,“你可以闯红灯,可以违章,但一定要保证安全。”

“坚持一下,我们可以闯红灯了!”王涛转头告诉姜昭鹏,接着开启了双闪,使劲地按喇叭,将车速提高到时速90公里,向着烟台山医院东院区疾驰。

交警部门的一番操作也在分秒内完成:指挥中心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落实了车辆和车牌信息后,信号小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车辆进行了信号保障。

在距离医院100米的路口前,王涛又接到了交警大队打来的电话,得到“救人”的确认和所在位置信息后,交警告诉王涛,“不用担心闯灯违章等问题,你赶紧先救人。”

而王涛驾驶车辆刚进医院,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急救前的准备。“之所以能救治成功,与黄金四分钟抢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后,烟台山医院东院急诊科主任杨海燕感叹道。

其实,烟台有很多高素质的市民“王涛”,类似急救的场景已经在烟台多次上演。

2020年12月,烟台芝罘区胜利南路隧道,一辆救护车在隧道内遇到堵车,两侧车辆集体上演“教科书式让行”,所有车辆主动斜前方45度让行,让出生命之路。


救护车遇到早高峰,烟台一隧道内的车辆为其让出一条“生命通道”。(资料图)

2022年1月,烟台福山区,一辆救护车在晚高峰出任务遇拥堵,一名骑行小哥狂蹬自行车疏导交通,为急救车开辟出生命通道。


骑行小哥臧小刚挨个敲击车窗,传递紧急信息,请司机往里靠。(资料图)

一次次暖心事件,成为市民学习的活教材,让市民身心深受滋养,对城市的认同感转化为行动自觉。

03

城市基因

向善本能无需权衡

在5月14日接到可以考试的通知后,姜昭鹏说,“非常激动,能给我一次补考的机会,谢谢大家。”

5月16日,被救同学竖起大拇指为姜昭鹏打气,“姜昭鹏,考试加油!”

美好的消息,也是一个个传来。

姜昭鹏与王涛获评“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两人被推荐为“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被授予“烟台时代先锋”称号······


姜昭鹏(右)、王涛获“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来自全社会的肯定与褒奖,进一步放大了善行效应。这种认同并非短期激励,而是通过长效机制,意在快速地将道德模范的“标杆效应”转化为群体效应,形成“善行—褒扬—效仿”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文明城市的行动自觉。

烟台自1984年起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并实现“六连冠”。

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好人文化”融入城市基因。从全国道德模范刁娜“舍己一条腿,救人一条命”,到拾荒助学“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再到“救人缺考”的姜昭鹏,烟台始终以“善行群像”诠释文明内涵。


全国道德模范刁娜。(资料图)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和他的汇款单。(资料图)

历史积淀形成的道德高标准,形成了深厚的道德土壤,使市民在面对“生命与规则”的冲突时,向善本能无需权衡,如姜昭鹏所言:“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

04

“爱在烟台”

美好的环环相扣

姜昭鹏的善举激活了应急响应链,交警与医院构成生命救援闭环,教育部门的考试通知则完成了价值确认。

当结局尘埃落定,更多人的视角从主人公身上转移到事件中更多的参与者,以及发生这件事的城市。

从“救人缺考”到“绿色通道”,从“太幸运”再到“更不后悔”,每个环节都自然而然地发生,顺其自然地衔接。当一个个美好场景环环相扣地上演,使一起偶然事件走向了必然的结局。

“爱在烟台,难以离开”,这句朗朗上口的城市口号再次被印证。


烟台市开行的“爱在烟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公交。(资料图)

网友“盈儿姐”就在事件评论区总结说,山东烟台的姜同学“舍考救人”,山东烟台交警“开通生命通道”,山东教育部门“立德树人”,你们的答卷都是满分。

贵州网友“移动的云”评价此事时说,“烟台给山东上分了,给全国城市做了榜样。”另一位烟台网友则留言道,“这就是我们烟台人的本质。”恰似隔空回应。

烟台人的本质是什么?

更多网友现身说法:“特别喜欢山东人!之前有个朋友就是烟台人,很真诚友善”“山东毕竟是孔孟之乡,烟台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教育这道大题,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救人缺考”事件的美好结局,擦亮了“爱在烟台”的城市文明品牌。

爱在烟台,潜移默化,文明蔚然成风。爱在烟台的大街小巷,爱在市民的一言一行,爱在一次次的挺身而出,爱在关键时刻的行动自觉。

从一个人的选择,到一群人的努力,再到一个城市的底蕴。“美好”环环相扣,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