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烟台一场“破例补考”引发舆论热切关注——此前因救人而缺席职教高考的山东小伙姜昭鹏,终于顺利完成补考。走出考场,他说自己考得还可以,接着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看望同学,为对方康复进展迅速、已经可以下地走路而开心。

考试与生命孰轻孰重,姜同学在决定救人的瞬间就已经给出满分答案;而此后,救人者补考、被救者康复的圆满结局,更是回应了公众对“德者有得”的期待。纵观事件的几次推进,从最初的“按规定不能补考”,到授予姜同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再到启用副题安排补考……不难看出,这不仅是一个水到渠成“好人好报”的故事。其中每一步的好消息,都出自有关部门的积极“听劝”、主动作为,更出自朴素正义信念在当今社会不变的巨大力量。

另一边,网络上也有少数声音担忧,目前当地“按规补考”的说法所依何规,不够明确,有“朝令夕改”之嫌。事实上,就此个案而言,考场为救人英雄“开绿灯”绝不是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规则最高级的尊重——维护公平、守护人性,正是规则和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要解除善行的“后顾之忧”,这样的“补考”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不让它止于特例。

眼下,姜同学的考试顺利结束,而对有关部门、规则制度乃至社会道德的“大考”仍将持续。喝彩之余,我们期待的是:未来下一个人因为善举而面临损失时,即便舆论的关注和支持尚未到位,社会也将为他提供快速、稳定的系统保障。

编辑: 卫思冰

责编: 杜梦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