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亚次大陆的一场局部军事冲突引发了全球关注。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和霹雳-15导弹,以压倒性优势击落印度空军多架“阵风”战机,甚至摧毁了其引以为傲的S-400防空系统。这场被外媒称为“技术代差对抗”的较量,不仅让中国军工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更让一个东亚国家——日本——在舆论场上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自卫队长期依赖美制F-15J、F-35等先进战机,其空中力量一度被视为东亚地区的“标杆”。然而,此次印巴冲突中,法国“阵风”这一西方四代半战机的实战表现,无疑给日本敲响了警钟。法国情报部门私下承认,印度“阵风”在电子干扰下未能有效反击,暴露出其缺乏预警机支援的致命短板。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现状:尽管装备了F-35,但其预警机数量有限,且核心电子战系统仍受制于美国技术标准,若脱离美军体系独立作战,其实际效能或将大打折扣。
日本对这场冲突的缄默,折射出东亚战略格局的深层变化。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以“亚洲第一科技强国”自居,其精密电子工业与复合材料技术独步全球。然而,中国在相控阵雷达、数据链、超视距导弹等关键领域的突破,已悄然改写游戏规则。以歼-10C为例,其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300公里,配合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形成“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绝对优势,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恰恰是日本自卫队长期缺失的短板。
更令东京焦虑的是,中国军工的崛起正推动国际军贸逻辑的根本转变。过去,西方武器常以“实战检验”为卖点压制中国装备,但此次红旗-9BE防空系统成功拦截法国“斯卡普-EG”隐身巡航导弹,歼-10C在电子对抗中全面压制“阵风”,让“中国武器缺乏实战经验”的论调不攻自破。孟加拉国在冲突后立即宣布采购与巴基斯坦同款装备,阿塞拜疆、埃及等国跟进下单,这种“战场即展厅”的效应,正在动摇美欧主导的军火市场格局。
日本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2024年,其防卫省曾秘密评估中日空中力量对比,结论显示:中国空军现役歼-20数量已超过百架,配合空警-500预警机和歼-16电子战机,形成了完整的“杀伤链”体系;而日本虽有147架F-35订单,但实际到货不足半数,且缺乏配套的远程导弹与自主预警体系。更严峻的是,中国在超音速反舰导弹、激光武器、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的投入,正将技术代差从“追赶”变为“领跑”。
这种焦虑在近年日本的外交动向中可见端倪。从积极参与美印“马拉巴尔”军演到推动“四边机制”,东京试图构建对华技术包围网。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印度花费88亿美元采购的“阵风”战机被单价不足其一半的歼-10CE击落,当美国限制出口埃及F-16升级包却对中国歼-10C敞开市场,所谓“西方同盟”的技术优越性神话已然破碎。日本自卫队内部流传着一份评估报告:“若脱离美军支援单独对抗中国空军,现有装备体系仅能维持72小时制空权”。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民间对军工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三菱重工推出的“F-X”六代机项目,核心目标就是摆脱对美国发动机和雷达的依赖。然而,这项耗资400亿美元的工程,恰恰暴露了日本军工的深层困境:其半导体产业虽强,但军用芯片仍需进口;复合材料技术顶尖,却造不出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更不必说受“和平宪法”制约,难以形成规模化量产能力。反观中国,从太行发动机到氮化镓雷达,从超材料隐身涂层到人工智能空战系统,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正在重塑战争规则。
这场南亚的天空对决,或许将成为亚太军力对比的历史转折点。当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歼-10C在克什米尔上空划出胜利航迹时,东亚某岛屿上的决策者们正彻夜难眠——他们终于意识到,那个曾经需要仰望西方技术的中国,如今已用实战证明: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再由单个武器的价格标签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防科技生态。对此,日本的沉默,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