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之前,中原大地盘踞着诸多势力,随着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动作,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此,强大且厉害的宋朝就此产生。

继位后赵匡胤深深知道武将对自己政治的威胁,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兴文事,抑制武备,渐渐的,赵匡胤便稳稳的坐在了龙椅上面,自己的朝代因此而稳定。



然而,看似稳固的背后一直存在暗流涌动,在宋代最稳定的时候,赵匡胤去世了,5年之后,他的弟弟和2子接连暴毙,但是背后真相又是什么样的呢。

1. 早有预谋

后周显德七年的寒风裹挟着阴谋气息,赵匡胤帐下亲兵在陈桥驿突然喧闹起来,人群中,赵光义目光如炬,亲手将黄袍披在兄长肩头,山呼“万岁”的声浪中。



他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这场看似拥立兄长的戏码,实则是他为日后篡权埋下的第一枚棋子,彼时的赵光义,虽只是殿前都虞候,但早已暗中结交禁军将领,网罗谋士。

他深知,乱世之中唯有权力能主宰命运,兄长赵匡胤虽占据高位,却生性豁达,赵光义却在深夜油灯下,反复研读历代帝王权谋之术,将野心藏于谦逊的表象之下



赵匡胤登基后,赵光义凭借“皇弟”身份迅速扩张势力,他以开封府尹之职掌控都城命脉,在府中设立“西堂”,表面上广纳贤才,实则筛选忠于自己的势力。

每当朝廷要员路过府前,他必亲自迎送,言语间暗藏拉拢之意,有官员拒绝合作,不出月余便因莫须有的罪名丢官罢职,开宝九年冬夜,大雪纷飞的汴梁城笼罩在诡异的寂静中。



赵匡胤与赵光义对饮于万岁殿,烛影摇曳间,传来斧子戳地的声响,次日清晨,赵匡胤暴毙,赵光义在灵前即位,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

却无人敢质疑这位早已在朝中根深蒂固的新帝,赵光义蓄谋已久,终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坐在龙椅上,放眼望去,台下的臣子们皆是自己的势力。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私心,就连帝王家也不例外,更何况还是帝王的亲弟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让每个人都心驰神往,哥哥驾崩,自己的机会到了。

然而,在这权力交替这之际,非常容易出现权力不稳定的局面,虽然赵家政权已经稳坐龙椅,无人撼动,可作为赵家直系亲属依旧对赵光义的登基存在威胁。



2. 陷害弟弟

太平兴国七年的开封城,春寒未散,赵光义在御书房中反复摩挲着密奏,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三弟赵廷美任开封尹多年,在朝中声望渐起,“金匮之盟”中兄终弟及的传言更如芒在背。

窗外梧桐沙沙作响,他召来心腹谋士,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就此展开,次日早朝,御史突然弹劾赵廷美骄横不法,私藏兵甲。



赵光义拍案而起,却在满朝惊愕中长叹:“朕与廷美手足情深,不忍治罪,”最终将其贬为西京留守,这看似宽容的处置,实则是第一步棋——调离权力中枢,切断与京城势力的联系。

数月后,赵普的出现让局势急转直下,这位曾被罢相的老臣突然向皇帝密奏,称卢多逊与赵廷美密谋,约定“愿宫车早晏”,



赵光义当众痛哭流涕:“朕待廷美不薄,何至如此”廷尉府连夜审讯,屈打成招的证词很快呈上御案,赵廷美被削去王爵,贬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

押送队伍穿行在荒山野岭,赵廷美望着嶙峋怪石,心中满是悲凉,他不知,每到一处驿站,就有密探将其行踪上报开封,赵光义亲自审阅密报,当得知三弟偶有怨言时,眼神愈发冰冷。



他暗中授意房州知州,务必“严加看管”雍熙元年的房州,阴雨连绵,赵廷美蜷缩在潮湿的宅院里,四周布满监视的暗哨,每日送来的饮食中,偶尔混着不易察觉的药粉。

他渐渐感到身体乏力,腹痛难忍,却求告无门,临终前,他攥着妻子的手,悲叹:“二哥这是要斩草除根啊!”



消息传回开封,赵光义对着朝臣再次落泪:“廷美自绝于天,朕心悲痛,”但当夜,他在烛火下默默烧掉了所有与房州往来的密信。

窗外的月光洒在《太祖实录》修订本上,“谋反伏诛”四字在墨迹中逐渐晕开,将一段血腥的权力倾轧,永远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



3. 杀害侄子

雍熙元年的汴京,春寒料峭,御花园的红梅在风中摇曳,却难掩皇宫深处的肃杀之气,赵光义斜倚龙榻,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目光落在案头密报上。

那是关于赵德昭在军中威望日增的消息,他忽然握紧玉珏,指节发白,心中杀意渐起,这年北伐失利,宋军溃败,赵光义在乱军中与大军失散。



将士们慌乱间,竟有人提议拥立随行的赵德昭为帝,待赵光义狼狈归来,听闻此事后,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埋下了猜忌的种子,回朝后,赵德昭体恤将士,恳请对北伐有功之人行赏。

赵光义突然勃然大怒,厉声呵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这句话如重锤般砸在赵德昭心头,他惶恐退下,当晚,这位年仅29岁的皇子,在王府中抽出佩剑,自刎而亡。



鲜血浸透了青砖,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假意痛哭流涕,“德昭何至如此啊,”可那眼底转瞬即逝的如释重负,唯有贴身太监看得分明。

赵德昭死后,赵光义稍稍松了口气,却仍未放下戒备,他的目光又转向了另一个隐患,时年23岁的赵德芳,太平兴国六年的一个深夜,京城突降暴雨。



赵德芳的王府中,家仆们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惊醒,只见赵德芳面色惨白,呼吸困难,郎中匆匆赶来,却回天乏术,赵德芳在痛苦中离世,坊间传言,他是突然暴病而亡。

但有人注意到,王府附近在当夜曾出现过宫中的马车,而次日清晨,赵光义便下旨厚葬赵德芳,神色间却不见太多哀伤,接连两位皇侄的离世,让朝堂上下噤若寒蝉。



赵光义则以雷霆手段安抚各方,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他在朝堂之上痛斥谋逆之徒,却在无人处,将记载着赵德昭、赵德芳生平的密档付之一炬。

烛火映照着他阴沉的脸,那跳动的火苗,仿佛吞噬了所有可能威胁他统治的痕迹,此后,再无人敢提及皇位继承的其他可能,赵光义的统治愈发的稳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