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后蜀后主孟昶打开成都城门,迎接宋军入城,占据蜀地四十余年的后蜀政权灭亡,蜀地(今四川)重回中原大家庭怀抱。后蜀灭亡后,由于宋军主帅王全斌在处理后蜀降军问题上的失误,导致蜀地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兵变,即全师雄之乱。宋军耗费一年多时间才平定叛乱,宋太祖赵匡胤还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蜀地军政高官贬职罢黜。

然而,北宋朝廷依旧没有吸取全师雄之乱的根源乃是北宋对蜀地的大肆盘剥和搜刮,再加上赵匡胤为了筹集统一战争的军费和物资,赵匡胤下令将成都的金银财宝、布帛丝绸打包运回汴京(今开封),整整运了10年时间,可见盘剥之巨,搜刮之细。而且宋廷还在蜀地设立了“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豪强大地主又趁机“释贱贩贵”,导致蜀地百姓大量失业、破产。后来,宋廷又把茶叶划入专卖,导致蜀地茶农大量破产。



蜀地的百姓被北宋朝廷的苛政压得喘不过气来,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在永康郡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起义,为了吸引广大民众参与起义,王小波破天荒的打出了“均贫富”的政治口号。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蜀地百姓本就对宋廷和当地豪强大族不满,如今有人带头起义,便踊跃响应王小波,王小波义军人数达到了十余万,义军迅速攻取青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等地,王小波每到一处,便惩杀贪暴恣横的官吏和豪强,并官府和豪强的财产粮食分给百姓,义军更加受到了蜀地百姓的支持,声势益壮。十二月,王小波率军在蜀州江原县(今四川崇州江源乡)与宋军激战,战斗中,王小波被宋军将领张玘射中,不久后因伤重而亡。



王小波死后,义军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新的领袖,李顺率领义军继续与宋军作战,接连攻取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彭州、汉州(今四川广汉)等地。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李顺率军攻取蜀地的心脏成都,史载:“天下震动。”同年,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自立为大蜀王,改年号曰应运。而后,李顺分兵攻打宋军,东至巫峡,北抵剑门,南至嘉州(今四川乐山)的广袤地区全部被义军控制,北宋在蜀地的统治全面崩溃。

面对蜀地的糟糕局势,宋太宗赵光义心急如焚, 为尽快平定起义,赵光义以心腹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宋军主力从剑门入川,并节制蜀地所有宋军兵马;同时,赵光义征调雷有终、裴庄、尹元等部宋军自湖北入夔门入川,两路宋军对义军展开钳形攻势。四月,王继恩率军攻取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今四川阆中)、巴州(今四川巴中),一路打到成都城下。雷有终、裴庄、尹元等部也突破义军的东部防线,打到了涪江流域,牵制了大量义军使其无法回援成都。五月,王继恩指挥宋军强攻成都,不久后,成都失陷,成都城内的义军十万余人或战死或在被俘后遭处死,李顺也在宋军攻城时阵亡。



成都失陷后,李顺的部将张余率领2万多义军残部继续战斗,一度攻取嘉州、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渝州(今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开州等地。至道二年(995年)二月,张余在嘉州被宋军俘虏,所部全军覆没,声势浩大的王小波之乱这才彻底结束。王小波之乱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它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统治,而且王小波首倡“均贫富”政治主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起义的标杆,也成为后世农民起义军学习的榜样,如明末李自成“闯王来了不纳粮”,清末洪秀全之“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天下无处不均匀”无一不脱胎于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