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父母,是一个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孝顺父母”,这句话背后的前提是:父母值得我们孝顺。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父母这个身份,它真的有门槛吗?有没有考试、有没有培训、有没有年检?都没有。
你要当厨师,得练刀工、考证、学食品安全;你要当快递员,也得先学规章制度、会看导航;你要当医生,得十年寒窗、严格实习、规培三年,一篇论文改十遍、学分一分也不能缺(当然啦,也有些人靠走捷径)。
你要生个孩子、养个孩子?没人管你会不会沟通,懂不懂情绪管理,有没有长期暴力倾向。
没有门槛,没有标准,更没有系统培训,几乎人人都可以一键上岗,开局即满编。
昨晚呢,胖胖刷到极目新闻的一则报道:
5月15日,有网友发帖称: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街道,一位母亲在教育女儿时,失手将其打死。事件发生在5月9日,受害的是一名正在读三年级、年仅9岁的孩子。据当地居民透露,这户人家不止一个孩子,出事时孩子的父亲远在国外,目前已紧急回国处理。
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应称,案件正在由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刑侦部门侦办。郭南村村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所有孩子都是这名母亲亲生的,村里将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间沉默了。
因为这不只是一起家庭悲剧,而是一个被掩盖太久的社会盲区再次爆发:在没有任何筛选机制、没有育儿标准、没有心理评估的前提下,我们默认所有人都能胜任“父母”这一角色。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父母”,只是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非心理上、行为上、责任感上的父母。
大多数悲剧可能因为没有被拍下来、没有变成新闻、没有上热搜,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像这次温州的事件,我们不难想象,父亲常年在海外,那位母亲在动手的时候,可能是气急了,情绪失控,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这一巴掌有多致命。
甚至胖胖看到网友的一条高赞评论:“这个社会,孩子大部分都是妈妈的,妈妈日常得承受多少,她带娃的日常是不是很无助很崩溃,多少母亲在发疯的边缘,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相信这个妈妈比任何人更伤心,更自责。”
这些话,也许是真的。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孩子死了。
我们太容易用“她是母亲,她承受太多了”来原谅一个成年人,却忽略了,那个孩子连成长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这些话说得轻松,但也试图将这一切切的暴力都合理化了。
我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试图为这种行为辩解。
就像社会默认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很多人也默认:
一个母亲杀了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情有可原”的。她不是坏人,只是“太累了”“情绪崩了”。可问题是,累就可以杀人?崩溃了就可以打死一个9岁的孩子?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免责”?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非常不舒服的事实:父母,是全世界门槛最低的“职业”,但却是对另一个生命影响最深的角色之一。没有任何培训、没有任何审核、没有任何心理评估,生理上能生孩子,就默认你有资格养孩子。
我们给厨师发健康证,怕他搞坏人肚子; 我们给司机办驾照,怕他撞死别人;我们给医生发行医资格证,怕他误诊害命。
可我们从没问过一句:一个人要养孩子、要教孩子、要对一个新生命负全部责任,他/她是否具备最低限度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沟通能力、育儿常识、情绪管理能力?
如果不具备,他/她应该怎么办?他/她能不能不做父母?
对不起,这可没有“你不适合当父母”的提醒,更没有“你必须先学习”的规则。
于是,现实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未准备好”的父母。他们也许年纪大了,但心智没成熟;他们也许有钱了,但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爱孩子,但不会表达,只会打骂;他们也许不坏,但压根不适合当父母。
有些人情绪一上头,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甚至以此为“教育方式”;有些人不懂沟通,把孩子当“出气筒”,有时还会甩锅“我就是这么被打大的”;有些人更恐怖,把孩子当成延续自己人生失败的工具人,“我没考上大学,你必须替我考上”“我这辈子过得不幸福,你就得听我的话才能幸福”。
这不是爱,这是控制,这是情绪转移。
最讽刺的是:
我们的语境中,还教育孩子“你要孝顺父母”。
我们从来不教育父母:“你要配得上你孩子的孝。”
“孝顺”这个词,本身就是单向度的情感勒索。
孩子是全社会唯一一个被默认“必须爱父母”的群体。无论你父母做了什么,孩子都得“感恩”——哪怕你从小被骂废了、打怕了、压榨到成年。
这种行为可不允许批判,这是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这是本,你不能忘本,更不能去骂本。
谁一旦叛离这个语境,在“本”传承下的众人便会群起而攻之。
我们不敢触碰这个盲区,因为这挑战了整个家庭伦理体系。
但胖胖,真就想大胆的表达一句:
不挑战它,它就永远像个幽灵一样缠绕着无数家庭。
我们太习惯于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解读一切。
哪怕这件事里,有个孩子被打死了,还是有那么多人试图理解、同情那个“打死孩子的妈妈”。
试问一句,如果今天打死的是邻居家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她太累了”的说法?
所以我们才说:家庭不是天然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最隐秘的深渊。
在主流语境中,一部分家庭是一堵墙,一堵把孩子困在里面的墙。而墙外是“这是你妈你都不懂她的苦”的指责,墙内是“你不听话我就打你”的恐吓。
而孩子,是最没话语权的那个。
而这种暴力,往往又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打得对不对,先不说;关键是——凭什么打?你受了委屈,可以打别人?你情绪崩了,可以殴打他人?你做不到管理情绪、表达情感、建立边界,就可以动手?
这样的人,为什么有资格做父母?
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父母都不好”,而是要说一句很现实的话:父母也需要培训,甚至筛选。
哪怕只是一次义务课程、一次心理评估、一次家庭暴力风险筛查,都是一种最起码的责任感。
做父母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角色,它本应是一个“资格性”的角色。
但有些人真的不适合。
可现在,主流语境都默认你一旦怀孕,一旦有了孩子,你就是合格的父母了。这种默认太可怕了,它让暴力变得理直气壮,让责任变得稀释不清。
当然,胖胖还要说的一点是:
请别再把所有育儿的压力都甩给一方,无论是妈妈或是爸爸。
这个社会有一个极度扭曲的认知: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养孩子是一个人的事。
只要一方在家带娃,那她就天然背负所有“育儿失败”的锅;只要一方“赚钱养家”,他就自动免除所有“亲职责任”。
这不是一个家庭该有的样子。
所以,在这事中,胖胖可以理解一个妈妈的崩溃,也可以体谅一个妈妈的委屈,但胖胖不能原谅一个妈妈的暴力。
一个成年人失控的代价,不应该是一个孩子的命。
像网友所说的“她肯定比谁都自责”。
但,自责是一种事后感情,不代表行为本身就值得谅解。
你今天开车撞死了人,说你“很后悔”,警察就不抓你了吗?你今天杀了人,说你“情绪崩溃”,法官就判你无罪了吗?
法律从来不是靠“情绪”来定罪的,道德也不能靠“感同身受”来走捷径。
而孩子,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不能以爱之名,合理化一切暴力。
不能以任何理由为此类行为的免责。
我们要的是对生命负责的父母,要的是一个不再默认所有人都能一键上岗当父母的主流语境,一个允许你承认“我不适合养孩子”的主流语境。
育儿,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本该是一件需要培训、支持、陪伴和责任感的事。
孩子不是谁的“所有物”,不是“听话机器”,也不是“父母人生失败的续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需要保护的人,是一个有完整人格和权利的人。
背离了这一切的,都不配称之为“父母”。
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成为父母,特别在他们连最基本的情绪管理都做不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