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教的《牡丹亭·冥判》的唱腔,今天我就带着两位学生为观众们好好练一练!吴双,你先反串一个杜丽娘。”天蟾逸夫舞台上,吴双这位上昆花脸演员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方洋的授意下立刻“掩面一笑”,露出闺门旦的秀气模样,逗得台下观众大笑。


今年是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5月16日的演唱会将上昆的“学馆”搬上舞台,一个舞台上站着几代人。

85岁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身着玫红色华服,与上昆演员袁佳、汪思雅款款上台出演《牡丹亭·寻梦》选段,“你们要成为杜丽娘的好例子,更要成为汤显祖的知音。”张洵澎循循善诱,“闺门旦有哪‘三人’?”两个女学生抢答着“青春可人、美丽动人、风骨迷人!”于是,三位“杜丽娘”唱起来。


张铭荣和三位身形结实的青年演员也不甘示弱,为观众带来昆曲丑角“五毒戏”之一《连环记·问探》,青年演员手中的“探”字旗甩、抛、飞、舞,演变出很多身段来,展示了上昆的“改良”版本。下场前观众席叫好声不断,满头白发的张铭荣面向观众热切地喊出:“感谢观众对我们青年人的厚爱!”


天蟾逸夫的舞台上展示出“老带新”的风采。5月16至18日,上海昆剧团于在天蟾逸夫舞台推出「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学馆的意义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文脉的赓续。回首过去十年,上昆以学馆为抓手,在推动出人出戏出影响方面成果丰硕。今日之‘春色如许’,既是致敬传统的深情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

“春色如许”里,宝刀未老、后生可畏

舞台后台,老中青交流不断,临上台前,张洵澎还在与学生汪思雅嘱咐着《瑶台》,“既有文戏又有武戏,不要习惯了闺门旦的温柔,记住‘文不能温’。”汪思雅脸颊上还贴着为发饰保湿的贴片,又把唱词、招式熟悉了一遍。她告诉记者,这是她们的“学馆”日常,“张老师教我们一直是细致入微的,一招一式、每一个咬字、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演示,都非常细腻。”


天蟾逸夫舞台后台,张洵澎在与学生汪思雅交流着。(孙彦扬摄)

5月16日的首场演唱会以“学馆十周年”为切入点,以“春色如许”为主题,展现上海昆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演唱会由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不仅中生代和年轻一代的昆曲人将登台展示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以及外省市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也惊喜亮相。


16日演唱会剧照。(主办方供图)


16日演唱会剧照。(主办方供图)

17至18日还有两场折子戏。从过去十年所学中,精心挑选出既精彩又独具特色的折子戏呈现给观众,集中展示昆曲学馆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和演员们的艺术成长。既有文风曲韵的细腻传承,也不乏武戏绝技的惊艳呈现,刚柔并济、动静生辉,尽显昆曲之美。

学馆制十年,以青春的心传承更多戏

2015年,上海昆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率先试点“学馆制”。作为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内容,“学馆制”以“活态传承”的理念,面向全国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倾力培育青年演员成长成才。“学馆制”的“先驱性”为全国院团所瞩目,被全国戏曲界誉为昆曲人才培养的大好事。十年间,昆曲学馆坚守“宗脉延传、承戏育人”的宗旨,传承青年昆曲演员学习近300出经典折子戏、20台大戏,为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艺术根基。

“传承不走样”的心思,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张洵澎告诉记者,“1957年我16岁,跟言慧珠老师学戏,那时候拍照不易,一招一式都是靠脑子与心记住的。而‘学馆制’是很必要的,以前老师传承给我们的戏,我们可以再传下去;那些还没有传承但听老师说起过的,我们帮助把它重新‘捏起来’。现在‘学馆制’十年,希望自己一直保留着闺门旦的‘青春’,把更多戏传给孩子们。”

2014年进入上海昆曲团的汪思雅,正好赶上了“学馆制”的第一年,十年间她已学了二三十出戏。“对我们年轻演员来说,多学一些传统剧目,还能同‘国宝艺术家’们同台演绎,是非常重要的机会。”

不少青年演员也谈及从戏校毕业后接续学习传统戏的重要性。昆剧小生演员胡维露认为,“在戏校时学一出折子戏要用一个学年的时间,我们在学校积累的剧目并不多,而当下可以呈现在舞台上的传统昆剧折子戏至少还有两三百出。‘昆剧学馆’解决了我们这个难题,团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让我们丰富自己的剧目,而且借助剧团优势,边学边演,学习和实践得以无缝结合。作为一名昆剧演员,我从内心感谢我们剧团的‘昆曲学馆’项目,也希望我们能真正传承一批经典折子戏,使我们的传统剧目尽量少一些流失而能代代相传。”


16日演唱会剧照。(主办方供图)

十年来,从口传心授到学演结合,上昆连续开展夏季集训,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员个人专场演出,同时深化“以戏带功”,汇聚“五班三代”的人才优势,通过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将人才培养与剧目建设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员们脱颖而出,多次获得文华表演奖、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实现人才的跨越式成长,在技艺精进中体悟昆曲的精神内核,让传统昆曲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未来,我们将始终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昆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源源不断注入青春活力,让六百年的水磨雅韵生生不息,芳华长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