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夏凊

“坠胡悠悠,带着质朴醇厚的气息扑面而来。唱腔激昂,似滚滚黄河激荡出生活的豪情与壮阔”。为赓续中华文脉,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在烟火人间焕发新生。5月16日,“坠子声声入万家——河南坠子进社区”活动走进郑州桐福社区。悠扬的坠胡声、清脆的简板声与市井喧闹交织,传统曲艺以鲜活之姿叩响百姓心门,为初夏时节增添一抹灵动的人文韵致。



曲韵悠长:非遗盛宴浸润百姓心田

初夏午后,社区广场热闹非凡,居民们早早便围坐在一起,翘首以盼。全体演员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胜利、张相彬带领下集体登场,带来河南坠子翻唱戏曲《朝阳沟畔种梨花》,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富有韵味的唱腔,瞬间将观众带入戏曲的世界,赢得阵阵掌声。在主持人李佳豪热情洋溢的开场后,演出正式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精神饱满,一开口,高亢婉转的唱腔便萦绕在社区的上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将一个个经典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承载着河南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地演绎着世间百态,让人为之沉醉。








薪火相传:童心种下文化之种

随后,节目精彩不断。赵天尧带来的快板书《花唱绕口令》,凭借着明快的节奏和演员利落的表演,让现场气氛愈发热烈;王鑫鑫演唱的戏韵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江山无限》,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独特的演绎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张相彬的大平调《三传令》《沙家浜》,以及朱慧芳带来的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等等,尽显传统戏曲的魅力,让戏迷们过足了瘾。


“简板斜握,手腕像风吹柳叶一样自然摇摆!”在观众席的最前排,8岁的朵朵在河南坠子演员熏陶下,这样形容到。活动现场特设“曲艺问答”互动环节,孩子们通过抢答非遗知识赢取书法扇面等文创奖品,稚嫩的笑声与简板清音共鸣。带着女儿参与活动的刘女士感慨:“孩子刚才悄悄说,想学河南坠子!这些互动让非遗从‘老古董’变成了她眼里的‘新潮流’。”


守正创新:让非遗扎根时代土壤

“传统艺术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主弦陈胜利在采访中坦言“这次特别编排了《要彩礼》等新创坠子小段,用传统曲牌唱新时代故事,观众掌声证明,老艺术也能讲新话。”活动现场,76岁的坠子老票友赵大爷拉着演员的手激动道:“我年轻时在茶馆听坠子,没想到老了能在社区广场听到改良新曲,这调子既耳熟又新鲜!”


舞台侧畔,图文并茂的非遗展板前,益创社工正向居民讲述河南坠子百年流变。桐柏路街道桐福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蒙表示:很感谢主办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大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进社区,让非遗扎根社区,成为滋养居民精神生活的源泉。


余韵未了:曲终人未散,文化自生根

伴随着夕阳渐斜,河南坠子的经典曲目在活动中大放异彩。王雪玲、赵翠英合作的最后一个节目《小姑贤》,在陈胜利、梁宁宁等组成的乐队默契伴奏下,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深刻领略到河南坠子的独特韵味。活动在合奏中落下帷幕,但居民仍聚在“非遗驿站”前意犹未尽地讨论。

当河南坠子的袅袅余音融入社区万家灯火,当快板书的清脆节奏应和着孩童嬉闹,这场活动早已超越一场演出——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粒深埋社区土壤的非遗种子,更是一盏照亮传统与现代共生之路的明灯。正如现场观众所言:“非遗的‘活’,不仅在艺人的简板间,更在百姓的笑颜。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办,河南省曲艺团、大象新闻协办,中原区委社会工作部、桐柏路街道桐福社区党总支、绿城服务河南分公司、郑州绿园生活服务中心及益创社工联合支持。

据了解,“坠子声声入万家——河南坠子进社区活动”已顺利举办了三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非遗传承搭建了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河南坠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居民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文化活动走进社区,让大家能持续领略传统艺术的风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