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看到了几名战士斜跨的背包。
十分钟后,基地后勤系统开始地动山摇。
没人想到,改变会从几个饥饿的士兵开始。
——《壹》——
烈日之下,兵站门口的异样
1964年7月,酒泉基地,基地安静,沉得像一块铅板,“两弹一星”工程,已进入最关键阶段,风沙、沉默、紧张是这里的常态。
午后,张爱萍来到机关服务社,不是巡视,只是顺路看看。
门口有动静,十几个战士,坐着,蹲着,迷彩服,背包挂在肩上,前襟全是汗水印出的盐圈,脸上是尘土。
没人说话。有人在咽口水,咽得清脆,像弹壳落地。
张爱萍停住,他不是被这些人挡住路,而是被那个味道挡住了思维,一股馊味,从挎包里散出来,有人打开包,是冷馒头,咸菜。
他问:“你们从哪来?”没人应。
一个年轻兵站起来,立正,回答:“报告,五号哨所出发,走了四个半小时。”张爱萍皱眉:“你们来这儿干嘛?”
“补给。”另一个低声说,“水带不够,食堂饭打不上。”
他抬头,看到服务社里窗子开着,里面有人正吃饭,热气腾腾,香味飘出,窗外战士蹲着,窗内干部夹着肉。
一面玻璃,两种军队,张爱萍没说话。
他把服务社的一盘馒头拿出来,推给几个兵,“吃吧,你们不是来求饭的,是给毛主席干活的。”这句话,门口的几个人全听见了,屋里的人也听见了,没人动。
张爱萍转身,走进服务社,几个干部起身敬礼,他没看。
他盯着站在最中间的司令员,一句话没拐弯:“你们吃得挺香,这些兵呢?走几十公里,连口水都喝不上,你们怎么安排的?”
那一瞬间,屋里所有人脸色都变了。
有人低头,有人擦汗,没人回答,张爱萍看了一眼门口,他的声音突然冷下来:“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不挨饿,不等补给,就觉得系统没问题了吗?”
“一线战士要命的东西,你们就没人当回事?”
没有训斥,没有拍桌子,他只说了这几句话,然后,他走出门,旁人不敢看,几个战士也站了起来,没说话。
这件事,在当天傍晚传遍基地。
有人不解,也有人开始发慌,后勤的事,要动了。
——《贰》——
追根究底,不是士兵的问题
第二天,张爱萍召集了一个小型会议,没有流程,没有记录员,只来了几个人,全是后勤、物资和交通口的负责人。
他没坐下,站着问了第一句:“你们谁知道五号哨所每天有几个来机关的兵?平均来回时间多久?”
没人能答上来,他扫了一眼,全场沉默,“那你们怎么算补给投放?怎么算运输配比?”“首长,”有人小声说,“我们按计划流程,安排过轮送。”
“我问的是‘有没有’,不是‘安排过’。”张爱萍看着他,脸上没有怒火,只有冷。
他拿出一张纸,上面是他昨天调的初步数据:五号哨所到机关42公里,兵每天来取水取药,平均需要步行几个小时,而且夏天最高的气温能达到43℃。
服务社每天开门九点,关门五点,中午十二点补给食物经常售罄,下午两点更是什么都没有。
“一线兵走半天,只为了吃个冷馒头,最后连水都喝不上,你们觉得合理吗?”没有人说话,他把纸往桌上一拍:“我就问一句,这些兵的命,是不是命?”
张爱萍说:“你们做不了决策,我来定。”
当天,他下令:1. 每天由机关调派卡车两趟,往返五号哨所和服务社,战士免费搭乘,2. 服务社设立“执勤点专供窗口”,每日定时保留基础口粮、净水与常备药。
3. 机关食堂中午为远途兵预留餐份,剩菜不得扔,集中保温处理。
4. 党委会议室改为临时休息区,增设吊扇与饮水机,供执勤兵短暂休整,命令发出,不是建议,是立即执行。
第二天下午,一辆卡车按时开往哨所。
几个兵站在车边,犹豫要不要上车,司机下来一句:“首长让我们拉你们的,快点。”几秒后,几人一起上了车。
车开走了,后面扬起一片土,没人说话,但几个兵笑了。
服务社那边也不再安静,窗口贴出了告示:“五号、七号哨所兵专供窗口”,下方注明时段,窗口外站着个干部,亲自登记,张爱萍派来的。
他没发言,没训人,他只说了五个字:“这就是安排。”
——《叁》——
整改,不讲面子,只看结果
几天后,服务社变了样,窗口提前开门,货架多了粮包、军用净水、速效药,标签手写,字迹大,很远就能看清。
服务社的干部站到了柜台外面,不是调岗,是命令。
卡车照常运行,最初几趟空车回去,有人怕惹麻烦,有人习惯了走,张爱萍说:“兵信不过系统,不是他们问题,是你们过去太不靠谱。”
于是,他派人坐车同行,干部,伙食员,医务兵。
几天下来,兵开始排队,人没变,系统变了,食堂的变化也来了,中午十一点半,专设窗口旁边冒着热气,菜是一样的,锅不同。
干部吃在大厅,兵在隔间,有人建议合并,张爱萍摇头:“先把饭吃顺了,再谈融合。”
党委会议室也动了,桌子搬空,只留椅子供士兵休息,吊扇咯吱响,墙角放着净水箱,有人说影响办公。
张爱萍问:“开会重要,还是兵的命重要?”没人再说话。
最不被注意的,是医疗巡诊车,他调拨一台老式军车,加装折叠床,放上医药包,添加通讯设备,每当有紧急事件就出发。
医疗科长说:“我们不是战斗单位。”
张爱萍看了他一眼:“你不治兵,还想干啥。”一个月后,战士们开始相信变化是真的,后勤系统变了,不靠通报,不靠批评。
只靠一个原则:“所有物资需要在兵来之前准备好。”
——《肆》——
他不是喊口号的人
基地的夏天,很长,沙子能灼脚,铁皮房白天能烫破人的皮肤,同年,冰棍厂建起来了,30万元预算。
不是从工程项目中挤出来,是张爱萍亲自批下。
厂在基地西北角,日产5000支,专供一线兵免费领取,“热不是理由,脱水才是问题。”有人说:这是小事。
张爱萍没解释,只是下令发冰棍的窗口必须设在食堂旁,饭后发。
“让兵知道,有的人在想他们。”这一年,他的时间不多,试验在倒计时,进度表每天变,可他抽空检查了休息区、冰棍厂、医疗车,还有服务社新货架。
每样只看几分钟,看完就走,不讲话。
有人说他冷,可基层兵说:“他不说话,但我们知道他来过,他不是喊口号的人,他看你包破,就知道你走得远。”
10月16日,张爱萍成功组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人们高呼。
张爱萍看着远方沙丘,沉了一会,他说了一句:“下次试验前,需要提前一个月验收。”没有表扬,也没有庆功。
他记得的,不是成就,是路上的兵。
他做了很多事,但从不讲“精神”,他说得最多的,是一个词:“安排。”兵冷,安排热饭,兵走得远,安排车,兵掉皮,安排药。
没有口号,只有方案,后来,基地口口相传一句话:“首长的命令,不带情绪,只带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