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闹市中有一座近百年的天主教哲学院

作者/孙树恒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沿着通道南路前行,在一家金店南侧,一处特别的存在映入眼帘。原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的残垣断壁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近百年的风雨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残垣上的砖石已经斑驳陆离,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裂缝,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经历的沧桑。

在它的身上,我们可以探寻到这座城市往昔的故事,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古老的建筑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座原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的残垣,成为了呼和浩特现存极少的历史遗迹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一、天主教在归绥的传播影响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与动荡之中,西方宗教文化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脚步,在中国大地加速传播。文史专家代林老师赠我过一本名为《今日的绥远》的书,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丁君匋。《今日的绥远》是在 1937 年 9 月 1 日 出版的,傅作义将军题字“血涴山河”,又亲自撰写了《用鲜血争取民族复兴》前言。

绥远,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业重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让人心生敬畏。在这里,佛教、喇嘛教、道教、回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共同编织出一幅绚烂多彩的宗教画卷。然而,在这众多宗教中天主教。1856年(清咸丰六年),天主教在归化城城隍庙街七号创立了教会。天主教在绥远已拥有外国神父4名,教友100余名。教会不仅拥有80亩土地和62间房产,还设立了一所育婴堂,收养着60余名男女婴儿,给予他们温暖与关爱。主教作为教会的领袖,管理着一切事务,确保教会的正常运转。

在新城西门外的大教场,有一座名为归绥公立医院的天主教医院。这座医院不仅拥有宽阔的院落和300余间房屋,还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医院还设立了一所看护学校,30余名专业的看护人员,为医院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天主教的信仰在绥远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临河县西陕坝一带,更是成为了天主教的发达地区。从1887年(光绪十三年)起,一座座天主教堂在太武乡、玉龙勇、太和镇、太安镇等地。 然而,天主教的并非一帆风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太西乡,蒙古人将教堂烧毁,导致32名教友不幸遇难。这场灾难给天主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教会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将蒙古人赔偿的款项用作开渠的基金,开辟了黄土拉亥渠,并沿着渠道设立了多处教会。

天主教的发达,离不开其组织的稳固,每个礼拜堂都派有一位神父,他们不仅负责办理教民的事务,还在农民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借给他们金钱、牛马,甚至替他们见官拒匪。也使得天主教在当地的声誉日益提高。 与当地的资本家和官吏相比,神父们显得更为亲民与友善。他们不惧怕资本家,不怕见官,愿意为教民们解决一切困难。天主教在绥远的教徒已多达610户,传承着天主教的教义与精神。



二、归绥天主教哲学院的背景和功能

1922年(民国11年),天主教热河、西湾子、绥远、宁夏、大同五个教区,为满足培养专业神职人员的迫切需求,共同商议创办神哲学院。大同凭借其地处五教区中心的交通枢纽位置,脱颖而出成为建校之地。同年,占地118亩、耗资20万银元的神哲学院在大同北门外卧虎湾破土动工。1924年,学院建成招生,由比利时神甫汤若望担任首任院长,设立哲学班与神学班,课程涵盖逻辑学、宇宙学、圣经学等多领域知识,且全程采用拉丁文教学,形成独特的宗教教育体系。

随着修士人数不断增长,1930年,学院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经过慎重考量,1935年(民国24年),在归绥旧城水磨街开始筹建新的哲学院,并于次年秋竣工,花费5万银元。至此,哲学班迁至归绥,神学班仍留大同,归绥天主教哲学院的建立,不仅是宗教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更是西方文化深度介入中国内陆的重要标志。归绥天主教哲学院在其存续期间,成为天主教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培养神职人员的培训基地。以大同神学院为例,自创办至部分迁至归绥,共招收神学修士300余人,其中约200人顺利修业期满,被祝圣为神甫。这些神职人员带着扎实的宗教知识与虔诚的信仰,奔赴各地教区,成为传播天主教义、管理教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其哲学班与神学班开设的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在当时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学院的存在为少数人打开了一扇接触西方文化与先进思想的窗口。尽管其教育目的主要服务于宗教,但客观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对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归绥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灾荒、战乱等困难时期,学院充分利用教会资源,向贫困民众伸出援手,提供食物、住所等基本生活保障。此外,学院还参与创办孤儿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关爱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归绥天主教哲学院的遗址保护价值

(一)建筑艺术,中西合璧的美学典范。归绥天主教哲学院的建筑堪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艺术杰作。其教学楼与礼拜堂采用西式建筑结构,高大的拱门、精美的雕花、独特的窗棂设计,无不彰显着欧式建筑的典雅与庄重。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细节处理上,又巧妙融入当地传统建筑工艺与文化元素。如礼拜堂南立面的钟楼采用比利时教堂常见样式,而神龛设计则借鉴中式六角开窗与顶部造型;窗上装饰的麦子和葡萄灰塑,既体现宗教文化内涵,又展现本土艺术特色。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更为研究建筑史、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历史文化,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归绥天主教哲学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见证了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轨迹,反映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归绥地区的社会变迁。学院的兴衰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紧密相连,是研究地方史、宗教史、社会史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学院历史的深入挖掘,可以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丰富我们对城市发展脉络的认知。

(三)文化传承与交流,文明对话的历史见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至关重要。归绥天主教哲学院所代表的宗教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研究这座学院,有助于传承独特的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学院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若将其修复并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不仅能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然而,现实中的归绥天主教哲学院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今,它被现代高楼包围,东立面被改造成商铺,内部住有居民,部分建筑沦为仓库,堆满杂物。礼拜堂南立面因搭建新房屋留下难以修复的痕迹,入口门廊也被拆除。由于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缺乏资金与政策支持,学院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举步维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的建筑,终将在岁月的侵蚀中消逝,给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应该将归绥天主教哲学院列入文物保护。另外也应该同时对天主教堂东面的破旧平房和凉房拆除,将此处打造成类似于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一个有品位的历史文化休闲广场,使其成为呼市又一处旅游观光打卡点。



归绥天主教哲学院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应在当代焕发新生。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推动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方案。唯有如此,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才能重新绽放光彩,继续向世人诉说那段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历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

1. 口述资料:梁吉星老师关于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现状及价值的介绍

2. 历史文献:关于20世纪初天主教热河、西湾子等五个教区筹建神哲学院的相关记载,包括学院选址、建设时间、资金投入等信息

3. 董胤辰.《隐于闹市区的哲学院丨博·思》[J].料木斋,2022年08月11日,其中关于绥远神哲学院的建筑特色、历史变迁及现状的描述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